
亦作“刼虜”。亦作“刼擄”。搶劫擄掠。《元典章·刑部十九·禁誘略》:“賊有降者,将刼擄財物、男女子收捕官處,作拜見撒花。”《水浒傳》第二回:“隻是山寨錢糧欠少,如何不去刼擄些來,以供山寨之用?”《三國演義》第一○五回:“次日又劫擄得人馬百餘,亦解赴大寨。” 清 黃遵憲 《潮州行》:“但飽羣賊囊,免更遭刼虜。”
“劫擄”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劫擄”指通過暴力手段搶劫財物并擄掠人口,包含雙重行為:
曆史文獻
文學用例
現代漢語中,“劫擄”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日常口語較少使用,近義詞包括“劫掠”“擄奪”等。需注意其暴力性質,避免用于不當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元典章》《水浒傳》等文獻原文。
《劫掠》一詞是指以武力、搶劫、掠奪等手段奪取他人財物的行為。這是一種違法、非正義的行為,被社會廣泛譴責。
《劫掠》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力和貝。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
《劫掠》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禮·春官·司南人》一書中。在繁體字中,劫掠的寫法是「劫掠」。
在古時候,「劫掠」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有一些差異。例如,在《廣韻》中,劫掠的寫法為「㧜㧜」。
1. 武裝分子窮兇極惡,經常對邊境村莊進行劫掠。
2. 這個城市的警察力量得到加強,希望能減少劫掠案件的發生。
劫掠的相關詞彙有:搶劫、掠奪、劫持、搶奪等。
劫掠的近義詞有:搶劫、掠奪、劫持、搶奪等。
劫掠的反義詞有:守法、保護、維護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