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er person]
(2) 每人平均
去年全村分配人均二百三十九元
(3) 按每人平均計算的
人均分配
人均收入
人為的樂聲。相對于“天籁”而言。 宋 蘇轼 《崔文學申攜文見過賦一篇示志舉》詩:“蕢桴和葦籥,天節非人均。” 王十朋 注引 趙次公 曰:“天節,自然之樂也。人均,人為之樂也。”
按人平均。《人民日報》1983.11.17:“我國人均耕地量隻有世界人均量的三分之一。”
“人均”是中文詞彙,由“每人”和“平均”組合而成,表示“按人數計算的平均值”。其核心含義是:将某個總量指标(如收入、資源、産量等)除以相關人口總數,得出每個人對應的平均數值。以下是詳細解釋:
經濟指标(如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
反映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标準。
資源分配(如人均水資源、人均耕地面積)
評估資源稀缺性或可持續性,例如中國2023年人均水資源量約為2100立方米。
消費分析(如人均消費支出、人均住房面積)
幫助制定市場策略或公共政策。
優勢:
局限性:
若需具體案例或公式計算示例,可提供補充說明。
人均是一個詞語,通常用于描述某一指标或數量在平均每個人身上的分配情況。它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人”和“均”。
人均的部首是“人”,它是指人類的意思。它的拼音是“rén”。均的部首是“土”,它是指地土的意思。它的拼音是“jūn”。人均的部首分别占據了兩個漢字的首位。
人均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晉書·嵇康傳》:“自晉以後,魏羅既化,公宜軍事。”這是《晉書》中關于嵇康生平的記載,其中的“人均”指的是每個人的平均數量。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均逐漸發展為一個獨立的詞語,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
在繁體字中,“人均”保持了與簡體字相同的字形。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人均”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略有不同。例如:“人”在古代常常念為“亻”,而“均”則在古代常常念為“筠”。
1. 該國的人均收入正在逐年增長。
2. 這個城市的人均消費水平較高。
3. 人均壽命是一個衡量國民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标。
人均的組詞有:人均收入、人均消費、人均壽命、人均教育等。
人均的近義詞有:平均每人、每人平均、人頭均等。
人均的反義詞有:總計、整體、集體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