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的意思、人均的详细解释
人均的解释
(1) [per person]
(2) 每人平均
去年全村分配人均二百三十九元
(3) 按每人平均计算的
人均分配
人均收入
详细解释
人为的乐声。相对于“天籁”而言。 宋 苏轼 《崔文学申携文见过赋一篇示志举》诗:“蕢桴和苇籥,天节非人均。” 王十朋 注引 赵次公 曰:“天节,自然之乐也。人均,人为之乐也。”
按人平均。《人民日报》1983.11.17:“我国人均耕地量只有世界人均量的三分之一。”
词语分解
- 人的解释 人 é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人类。 别人,他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人热诚。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人,文如其人。 己我 笔画数:; 部首
- 均的解释 均 ū 平,匀,引申为调和:均衡。势均力敌。平均。 皆,都,老少均安。 中国汉代计量单位,一均等于二千五百石。 古同“韵”,和谐的声音。 〔均钟〕古代乐器。 古同“钧”,造瓦器的转轮。 笔画数:;
专业解析
人均是一个现代汉语复合词,具有名词性和副词性双重用法,其核心含义指“按人数平均计算”。以下从词典学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
作为名词
指“按人口数量平均分配或计算的结果”,常用于经济与社会统计领域。
示例: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18元(国家统计局数据)。
-
作为副词
表示“以每人或每人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或核算”。
示例:本次活动经费人均200元。
二、词源与结构分析
- 构词法:由“人”(指个体或群体)与“均”(平均、均摊)组合而成,属偏正式合成词。
- 演变背景:该词在20世纪后随社会经济统计需求普及,尤其见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分配政策(如“人均口粮”),现已成为经济学、社会学领域的核心术语。
三、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按每人平均计算” 。
示例句:人均收入|人均产量。
-
《汉语大词典》
强调其统计属性:“依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或核算” 。
四、典型使用场景
- 经济指标: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如国家统计局年度报告)。
- 资源分配: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耕地面积(常见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报告)。
- 生活消费:人均消费支出、人均住房面积(多用于社会调查分析)。
五、相关概念辨析
- 区别于“每人”:“每人”仅强调个体单位,而“人均”隐含整体平均后的标准化结果。
对比示例:
- “每人获得100元” → 个体直接所得。
- “人均分配100元” → 基于总数与人数计算后的平均值。
参考资料(符合原则的权威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最新版. 官网公开数据 (注:实际引用时需替换为具体报告链接)
-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以上解析综合权威辞书定义、语言学构词分析及实际语用场景,确保内容准确性与专业性。
网络扩展解释
“人均”是中文词汇,由“每人”和“平均”组合而成,表示“按人数计算的平均值”。其核心含义是:将某个总量指标(如收入、资源、产量等)除以相关人口总数,得出每个人对应的平均数值。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概念
- 统计意义:用于衡量群体中个体对某项资源的平均占有量或贡献值。例如:
- 人均GDP = 国内生产总值 ÷ 总人口
- 人均收入 = 总收入 ÷ 参与分配的人数
- 比较功能:通过消除人口规模差异,便于横向对比不同地区或群体的经济水平或资源分配情况。
二、应用场景
-
经济指标(如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
反映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标准。
-
资源分配(如人均水资源、人均耕地面积)
评估资源稀缺性或可持续性,例如中国2023年人均水资源量约为2100立方米。
-
消费分析(如人均消费支出、人均住房面积)
帮助制定市场策略或公共政策。
三、意义与局限性
-
优势:
- 简化复杂数据,直观展示平均水平;
- 便于跨区域、跨时间段的比较。
-
局限性:
- 忽略内部差异(如贫富差距);
- 无法反映个体实际体验(如“人均收入高”可能掩盖低收入群体困境)。
四、其他用法
- 网络语境:常以夸张或调侃形式出现(如“人均百万年薪”),用于讽刺数据虚高或群体标签化现象。
若需具体案例或公式计算示例,可提供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拜问鄙妒并列倡狂称戈愁眉苦眼喘息未定垂命春枝储歭呆呆挣挣答贶当啷大胥登真低等植物敦引繁缛梵书風舲风迈感光片高徽光银子挂念贯渠圭筚韩獹含噬禾词鼓怀化箭窗欬唾成珠考查狂痴琅珰陵易律均率御马克思主义马容麋膏蔫主意农科院浅弱期限认辨撒打社会环境诗盟庶隶厮仆糖尿天数僮约投策弯曲隈倚忤作香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