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協的意思、不協的詳細解釋
不協的解釋
不一緻;不和。《左傳·成公十二年》:“道路無壅;謀其不協,而讨不庭。”《南史·何尚之傳》:“ 義真 與司徒 徐羨之 、尚書令 傅亮 等不協。”《清史稿·允禔傳》:“上以 允禔 聽讒,與 福全 不協,私自陳奏,慮在軍中僨事,召還京師。”
詞語分解
- 不的解釋 不 ù 副詞。 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它詞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謙)。不刊(無須修改,不可磨滅)。不學無術。不速之客。 單用
- 協的解釋 協 (協) é 共同合作,和洽:協商。協定。協和。協調(俹 )。協議。 幫助,輔助:協助。協同。協理。 筆畫數:; 部首:十;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不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不一緻、不和”,多用于描述人際關系或事物間的矛盾狀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不協”指事物之間不協調、不和諧,或人與人之間關系不和睦。例如《南史》中記載的“義真與司徒徐羨之不協”,即指兩人關系不合。
二、古籍例證
- 《左傳·成公十二年》
記載“謀其不協,而讨不庭”,強調通過消除矛盾來維護秩序。
- 《資治通鑒》
提到“二子不協”,描述兄弟間的不和。
- 《清史稿》
用“允禔與福全不協”說明皇室成員間的矛盾。
三、反義與關聯
“協”本義為“共同合作、和諧”(如《說文解字》中“衆之同和也”),因此“不協”是其反義詞,強調對立或缺乏配合。
四、應用場景
- 人際關系:多用于曆史文獻中描述君臣、親屬或同僚間的矛盾。
- 抽象概念:可引申為規則、音律等事物的不協調(如《漢書》提及“陰陽不調”)。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古籍或書面語。如需具體語境分析,可結合曆史文獻進一步探讨。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協這個詞的意思
不協(bù xié)這個詞在漢語中是一個動詞,意思是不一緻、不相符或不合作。它可以用來形容兩個事物之間沒有共同點,或者指兩個人或團體之間缺乏合作或協調。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不協》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左邊的部首是“一”(yī),右邊的部首是“十”(shí)。整個詞的筆畫數為5,分别是一畫(一)和四畫(十)。
來源和繁體
《不協》是現代漢語詞彙,其來源是普通話。在繁體字中,不協的寫法保持一緻,沒有特别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不協這個詞的書寫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演變和變遷,古代寫法可能與現在的寫法不完全一緻。然而,根據我的知識和查詢結果,關于不協的古代寫法,我并沒有找到确切的信息。
例句
1. 他們之間的觀點不協,一直無法取得共識。
2. 他們的工作沒有得到良好的協調,結果成果不協。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協調、協作、協議、協同等。
近義詞:不一緻、不符、不和、不合作等。
反義詞:協調、合作、和諧、一緻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