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凝沍 ”。結冰;凍結。 晉 潘嶽 《懷舊賦》:“轍含冰以滅軌,水漸軔以凝冱。” 宋 蘇轍 《墨竹賦》:“凄風號怒乎隙穴,飛雪凝沍乎陂池。” 清 厲鹗 《行田至荊山嶺下作》詩:“平疇開朝日,宿麥半凝冱。”
“凝冱”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níng hù,主要含義為結冰、凍結。以下是詳細解釋:
部分資料指出,“凝冱”亦可寫作“凝沍”,二者含義相同。該詞在現代漢語中雖不常用,但可見于古典文學或詩詞賞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用法,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凝冱》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物體或事物因寒冷而凝固冰凍的狀态。這個詞語由兩個部分組合而成,分别是《凝》和《冱》。
《凝冱》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冫(水部)和冫(水部),擁有12個筆畫。
《凝冱》的繁體字寫作「凝凍」。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凝冱」是以「凝」字與「冱」字組合而成。古人一般會使用毛筆寫字,字形形狀稍有不同,但整體意思相同。
1. 冬天的湖面結上了厚厚的冰,凝冱了整片湖面。
2. 寒冷的氣候使得水管凍結凝冱,無法正常供水。
凝冱沒有太多的常用組詞。但可以使用一些形容詞和名詞來進行搭配,比如「凝冱寒冷的天氣」、「凝冱的冰雪」等等。
近義詞包括「凝結」、「冰封」、「凍結」等詞語。這些詞語都表示物體或事物被冰凍的狀态。
反義詞包括「融化」、「解凍」等詞語。這些詞語表示物體或事物從冰凍的狀态中恢複到液态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