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凝沍 ”。結冰;凍結。 晉 潘嶽 《懷舊賦》:“轍含冰以滅軌,水漸軔以凝冱。” 宋 蘇轍 《墨竹賦》:“凄風號怒乎隙穴,飛雪凝沍乎陂池。” 清 厲鹗 《行田至荊山嶺下作》詩:“平疇開朝日,宿麥半凝冱。”
凝冱(níng hù)是漢語中一個形容液體或氣體因低溫而凝結凍結的複合詞,常見于文學或書面語中,具有以下核心含義:
指液體遇冷凝結成固體,或水汽凍結的現象。
凝:指物質由液态變為固态的過程,如“凝固”;
冱:專指寒冷凍結,《說文解字》釋為“寒凝也”。
兩字組合強調因嚴寒而徹底凍結的狀态。
例:《漢語大詞典》釋為“凝結;冰凍”。
自然現象描寫
多用于形容冬季河水、湖面結冰,或霜雪覆蓋的景象。
如:“寒泉凝冱,晨霜結庭。”(描述寒冷中泉水凍結、晨霜覆地的場景)
來源:《漢語大詞典》例證。
抽象化表達
引申為事物停滞、沉寂的狀态。
如:“時局凝冱,百業蕭條。”(比喻社會如冰凍般失去活力)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引申義項。
《左傳·昭公四年》已有“固陰冱寒”的記載,指寒氣凝結不散。
來源: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标注:“凝冱:凍結;凝結。”
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P.1002。
詞語 | 差異點 |
---|---|
凝冱 | 強調低溫導緻的徹底凍結 |
冰凍 | 口語化,泛指結冰現象 |
凍結 | 多用于法律、經濟等抽象領域 |
參考資料(基于權威辭書,暫未提供線上鍊接):
“凝冱”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níng hù,主要含義為結冰、凍結。以下是詳細解釋:
部分資料指出,“凝冱”亦可寫作“凝沍”,二者含義相同。該詞在現代漢語中雖不常用,但可見于古典文學或詩詞賞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用法,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阿茶傲很頒宣碑學玻璃闆蠶缲冊子承家車雨叱犢單口快闆二二乎乎煩蒸福壽康甯崗樓高暮鲠慰荷睠懷着鬼胎荒度黃牛化氣會家弧懸蛱蝶家訪極等井坎舉目無親可憐見顆恰藍尹兩同心臉厚連陰天陵縱掄眉豎目冒大不韪髦髫面市迷風謬答南禅寺潘年澎浪矶批允破兇切至癯露覰探三停善芳山嵌沙朔物力無明谿盎獻屍楔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