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樂榮耀。《荀子·儒效》:“為君子則常安榮矣,為小人則常危辱也。”《韓詩外傳》卷八:“人之所以好富貴安榮,為人所稱譽者,為身也。惡貧賤危辱,為人所謗毀者,亦為身也。” 明 劉基 《贈徐仲遠序》:“自古固有不仁而安榮,守道而戮辱者,庸非命乎!” 梁啟超 《立憲法議》:“君主順時勢而立憲法者,則其君安榮。”
安榮是漢語中一個典雅的古語詞,由“安”與“榮”兩個單字複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生活安定、處境顯貴,身心皆處于優渥順遂的狀态。以下從詞典釋義、文獻出處及用法角度詳細解析:
安定顯貴
“安”指平安、穩定,“榮”指榮耀、顯達。二字結合,形容人處于物質無憂、社會地位尊崇的順境。例如《荀子·儒效》雲:“為君子則常安榮矣”,強調德行高尚者自然獲得長久安穩與尊榮。
安逸富足
引申指生活富庶且精神滿足的狀态。漢代《韓詩外傳》描述:“是以君子安榮,小人安愉”,将“安榮”與平民的“安愉”對舉,突顯其包含的階層優越性。
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具有鮮明的儒家倫理色彩:
“故君子無爵而貴,無祿而富……為君子則常安榮矣。” 此處将道德修養與“安榮”的必然性相聯繫。
“福生于微,禍生于忽;日夜恐懼,唯恐不卒;是以君子安榮,小人安愉。” 進一步區分了不同社會角色的生存狀态。
多用于描述士大夫階層或德行完備者的生活狀态,隱含道德與境遇的因果關系。
常與“困辱”“憂危”等詞對舉,如《韓詩外傳》中“安榮”與“困辱”的對比。
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思想史論述,作為文化概念保留。
參考文獻
“安榮”是一個漢語詞彙,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需注意“安榮”可能指代人名(如渭南電視台台長安榮),但作為詞語時僅表達上述含義。
安樂罷壘賓長伯爾尼撥剔塵網打屏登堂釣竿手東中度假鵝鼻兒子氣飛産梗泛共議廣播站詭智滾土邗溝豪犀化敵為友畫地爲獄遑遑胡部活便活現降綏獎項翦鲸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禁典旌孝盡絕寬衍鳥徑偏絕撲筆前月窮覈趣旨冗輯三登羶行少小無猜水橫枝束蒲私樹搜揚側陋素殼他鄉故知天公玉戲望佯丸卵無産階級專政時代的經濟和政治無門下污濊顯大徙次喜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