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犀角制的符節。 周 代都鄙大夫遣使所用。《周禮·地官·掌節》:“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 鄭玄 注:“角,用犀角。” 孫诒讓 正義:“ 江永 雲:‘此謂諸侯與都鄙大夫遣使不出竟内者用之。’” 元 王恽 《玉堂嘉話》卷六:“角節用犀角,角在鼻上,是角中之貴,守都鄙者用之。”
“角節”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符節制度,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角節指用犀牛角制成的符節,主要用于周代“都鄙大夫”(地方行政官員)派遣使者時作為身份憑證。符節是古代傳達命令、調兵遣将或通行關隘的憑證,材質不同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級。
曆史背景與用途
與其他符節的區分
符節按材質和用途分為不同等級,如玉節(君王或諸侯使用)、角節(地方官員使用)、竹節(更低級官吏使用)等。需注意與“旄節”(以牦牛尾裝飾的節杖,如漢代使臣蘇武所持)區分,兩者材質和用途均不同。
後世記載
元代王恽在《玉堂嘉話》中進一步說明:“角節用犀角,角在鼻上,是角中之貴。” 表明犀角取自犀牛鼻部,屬角中上品,側面反映古代對符節材質的考究。
角節是周代地方行政體系中的一種身份憑證,材質為犀角,體現了古代等級制度與禮儀規範。其曆史記載主要見于《周禮》及後世注釋文獻。
角節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角”和“節”兩個字組成。
“角”的拆分部首是“角”,它由四畫組成;“節”的拆分部首是“⺶”,它也由四畫組成。
“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字,代表着動物的角。而“節”的來源是指植物的節節。
在繁體字中,“角”寫作“角”,“節”寫作“節”。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角”被寫作“覺”,在晉朝以後又發生了變化。而“節”的古代寫法中,可以寫作“絜”、“崨”等形式。
以下是一些關于“角節”的例句:
一些與“角節”相關的組詞包括:“角落”、“角度”、“節約”等。
與“角節”意思相近的詞有:“節肢”、“節日”等。
反義詞和“角節”相對的詞有:“平滑”、“無節”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