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知節候。謂當令。《後漢書·明帝紀》:“十二月甲寅,詔曰:‘方春戒節,人以耕桑,其勑有司務順時氣,使無煩擾。’” 北周 庾信 《羽調曲》之三:“涼風迎時北狩,小暑戒節南巡。”
戒節是由"戒"與"節"兩個單字組合而成的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行為約束與道德規範。該詞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體系可分為三個層面:
一、基本釋義 "戒"字本義為警惕防備,《漢語大詞典》釋作"防備,警戒"(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節"字《說文解字》訓為"竹約也",引申為約束規範。二字組合後,《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定義為"通過自我約束實現行為規範的心理狀态"(來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二、引申義項 在傳統典籍中,"戒節"發展出兩重引申義:
三、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着儒家"克己複禮"的倫理觀,《四書章句集注》注"戒者防非止惡,節者制欲存理",揭示其"以禮制欲"的深層文化邏輯(來源:中華書局《四書章句集注》)。在當代語境中,其核心價值仍體現在對個人行為的道德指引與社會規範的維護功能。
“戒節”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和權威性進行辨析:
基本釋義
指“告知節候,順應時令”,即根據季節變化調整活動。該釋義源自《後漢書·明帝紀》和北周庾信的《羽調曲》。例如:
延伸背景
古代帝王或官府常通過“戒節”頒布政令,強調農事、禮儀與自然節律的協調,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節制欲望、克制行為”,由“戒”(戒除)和“節”(節制)組合而成,強調自我約束的美德。但此釋義缺乏古籍直接支持,可能是對字面義的現代引申,需結合具體語境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原文。
白鵺伴星頒揚背羣財貿慘結镵天地毬放廢方潔房帷費加羅的婚姻服膺凫鐘貴識龜陰田荒貨緘制積波疾伶敬老憐貧競賣踖然饑瘦績學洰理科治龍光亂世兇年杩子俛默年輕坪台聘金品齊披裘帶索欠欠丢丢切摯秋蕪趨教踆兔撒野火守素手指率常黍稷情束手就縛舒遟蒜缽子塑建貪婪無餍稊田橦竿兔死狐悲兔竹玩延微命枭棍脅取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