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斥;驱除。 唐 韩愈 《进学解》:“觝排异端,攘斥佛老。”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理学一》:“世儒不知浅深,猥欲强为攘斥,其於道鲜矣。” 明 唐顺之 《读<春秋>》:“戎狄攘斥,中夏乂安。”
“攘斥”是一个汉语词汇,其详细解释如下:
发音:rǎng chì
核心意义:指排斥、拒绝或驱除,常用于表达对人或事物的不接纳态度。
“攘”单独使用时,本义为“推让”(如《说文解字》),后衍生出“排除”之意(如“攘除奸凶”),与“斥”结合后强化了主动排斥的意味。
总结来看,“攘斥”强调主动的排斥行为,既有文化层面的抵制(如对异端思想),也有实际层面的驱除(如对外敌)。
攘斥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排斥、拒绝、抵制。
攘斥由“攵”(方向)和“斥”(排斥)两个部首组成,总共有11个笔画。
攘斥起源于古代汉字文化,其形体演变源自古代人类对于排斥、抗议和抵抗的情感需求。
攘斥的繁体字为「攘斥」。
在古代汉字中,攘斥的写法有所不同。一种常见的写法是「攘剋」,剋为曾用字,表示斥责、抵抗的意思。
1. 政府必须采取措施防止不法行为的攘斥。
2. 他们对外界的各种意见持有攘斥的态度。
排斥、抵制、斥责、拒绝、抵触等。
抵制、排斥、斥责、拒绝、抵触。
包容、接纳、容忍、欢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