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mash into the enemy territory like splitting a bamboo] 形勢就像劈竹子。形容節節勝利,毫無阻礙
其後以之取燕,以之拔 齊,勢如破竹,皆迎刃而解者。—— 宋· 王懋《韓信之幸》
《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後因以“勢如破竹”比喻作戰或工作節節勝利,毫無阻礙。《資治通鑒·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帝未決,使人諭指於 弘肇 ,曰:‘兵已及此,勢如破竹,可進不可退。’”《水浒傳》第九九回:“ 關勝 等衆,乘勝長驅,勢如破竹,又克了 大谷縣 。” 陳登科 《赤龍與丹鳳》第一部九:“上萬農民拿起武器,勢如破竹,不管 潘一豹 有多大力量,也抵擋不住了。”亦作“ 勢如劈竹 ”。《三國演義》第十二回:“ 曹操 将得勝之兵,殺入城中,勢如劈竹。”
“勢如破竹”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形勢如同劈開竹子一般,節節勝利且毫無阻礙。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自《晉書·杜預傳》:西晉名将杜預伐吳時,有人建議暫停進攻,但他認為此時士氣正盛,應“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最終他率軍一鼓作氣滅吳,印證了“勢如破竹”的威力。
該成語不僅強調“氣勢”,更蘊含“把握時機”的智慧。正如杜預抓住士氣高漲的契機,生活中面對挑戰時,果斷行動往往能事半功倍。
注:如需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更多例句,可參考《晉書》或權威詞典(如滬江詞典)。
《勢如破竹》是一個成語,意為勢頭如同破竹之勢,形容發展迅猛、不可阻擋的勢态。
這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其中,第一個字「勢」,拆分部首是「力」,筆畫為2劃。第二個字「如」,拆分部首是「女」,筆畫為6劃。第三個字「破」,拆分部首是「石」,筆畫為7劃。
成語《勢如破竹》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宣公二十四年》:“應公阖廬,命大夫贊子、伯馮班,免先王之廟,勢如破竹。”
另外,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勢如破竹」。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些漢字的結構和現代漢字有所不同。但是成語《勢如破竹》中的三個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相似。
以下是一些關于《勢如破竹》的例句:
1. 他在工作中展現出的能力讓人們感歎,他的勢如破竹。
2. 這支隊伍在比賽中勢如破竹,連勝了十場。
3. 這個行業的市場需求增長迅猛,發展勢頭勢如破竹。
由《勢如破竹》可組成的一些詞語有:
1. 勢力:即勢如破竹的力量。
2. 破竹之志:表示志向像破竹一樣,堅定不移。
與《勢如破竹》意思相近的成語有「勢不可擋」、「勢如炮火」等。
與《勢如破竹》意思相反的成語有「順風揚帆」、「牛鼻子」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