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和鼎鼐的意思、調和鼎鼐的詳細解釋
調和鼎鼐的解釋
調和五味。喻指宰相治理天下。 唐 杜甫 《上韋左相二十韻》:“沙汰江河濁,調和鼎鼐新。 韋賢 初相 漢 , 範叔 已歸 秦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調和鼎鼐費心機,别戶分門恩濟威;鑽火燃寒灰,這燮理陰陽非細。”《天雨花》第一回:“長成必定功名顯,調和鼎鼐濟蒼生。”參見“ 調鼎 ”。
詞語分解
- 調和的解釋 ∶調解使和好調和對立的觀點 ∶配合得適當;和諧色彩調和 ∶折中;妥協 ∶混和;攙和 ∶調味非調和之有異。;;清; 周容《芋老人傳》 ∶調味品詳細解釋.烹調,調味。《管子·小稱》:“夫 易牙 以調和事
- 鼎鼐的解釋 .鼎和鼐。古代兩種烹饪器具。《戰國策·楚策四》:“故晝遊乎江湖,夕調乎鼎鼐。” 宋 張邦基 《墨莊漫錄》卷七:“予以謂古之鼎鼐皆無蓋,而足皆圓直無作獸形者,此乃敦耳。”.喻指宰相等執政大臣。 唐
網絡擴展解釋
“調和鼎鼐”是一個成語,讀音為tiáo hé dǐng nài,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 字面解釋:
“鼎”是古代三足兩耳的烹任器具,“鼐”指大鼎。成語字面意為在鼎鼐中調和五味(酸、甜、苦、辣、鹹),使味道和諧。
- 比喻義:
引申為處理國家大事,強調協調、平衡各方關系的能力,多指宰相或高官的職責。
出處與典故
- 源自《舊唐書·裴度傳》:“果聞勿藥之喜,更喜調鼎之功。”其中“調鼎”即指宰相治理國家的功績。
- 唐代杜甫《上韋左相二十韻》中“調和鼎鼐新”一句,也以烹任比喻治國,贊頌宰相韋見素的才能。
用法與示例
- 語境:
多用于描述位高權重者的治國理政能力,如“燮理陰陽,調和鼎鼐”(《桃花扇》),體現協調全局的智慧。
- 情感色彩:
含褒義,強調職責重大且需細緻周全。
延伸知識
- 宋代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也被視為“調和鼎鼐”的實踐範例,體現儒家思想對治國理念的影響。
- 該成語與“燮理陰陽”常并用,前者側重實際事務協調,後者強調平衡自然與人事的抽象關系。
如需更詳細的典故或文學用例,可參考《舊唐書》、杜甫詩集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調和鼎鼐
《調和鼎鼐》是一個成語,它是指達到完美的和諧、融洽的狀态。它由四個字組成,包含了豐富的含義和象征。
拆分部首和筆畫:
調 - 部首《讠》(言旁),總筆畫數6
和 - 部首《禾》(禾旁),總筆畫數8
鼎 - 部首《钅》(金旁),總筆畫數13
鼐 - 部首《鬼》(非首非尾),總筆畫數14
來源:
《調和鼎鼐》這個成語來源于《韓非子》,是韓非子的哲學思想中的一個核心觀點之一。韓非子是中國戰國時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強調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的重要性,認為國家和社會的和諧是最重要的。
繁體:
《調和鼎鼐》(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䖝合鼎鼐》(古代篆書字體)
例句:
他們的合作達到了《調和鼎鼐》的境地,使得項目進展順利。
組詞:
調皮、和諧、鼎立、鼐足、調整、調節
近義詞:
和諧、協調、融洽
反義詞:
不和、不協調、沖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