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師役的意思、師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師役的解釋

謂軍隊從事大規模勞作。《周禮·地官·司市》:“凡會同師役,市司帥賈師而從,治其市政。” 孫诒讓 正義:“師役,謂軍旅起徒役也。”《管子·幼官》:“非玄帝之命,毋有一日之師役。”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師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軍隊參與大規模勞作,通常與軍事行動或國家工程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師”指軍隊,“役”指勞役或征調。組合後表示軍隊被征調從事非戰鬥性的大規模勞作,例如修建工事、運輸物資等。這一概念在先秦文獻中較為常見,體現了古代“兵農合一”的社會特點。

  2.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地官·司市》:“凡會同師役,市司帥賈師而從,治其市政。”此處指軍隊參與國家集會或工程時,市場官員需隨行管理。另《管子·幼官》提到“非玄帝之命,毋有一日之師役”,強調軍事勞役需有君主授權。

  3. 背景延伸

    • 古代軍隊除作戰外,常承擔治水、築城等任務,如《左傳》中“楚子為舟師以伐吳”即包含軍事與工程雙重性質。
    • 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注釋:“師役,謂軍旅起徒役也”,說明其本質是軍事化征調民力。
  4. 字義分解

    • 師:軍隊編制單位(如《周禮》五師為軍),引申為軍隊。
    • 役:原指戍邊,後泛指強制性勞作(如兵役、徭役)。

此詞現多用于古籍研究領域,現代漢語中已鮮見使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周禮》注疏或先秦兵家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師役的意思

師役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包括“師”和“役”兩個漢字,它的意思是指擔任教師或受教者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在《康熙字典》中,師役的部首分别是“帀”和“彳”,其中“帀”是由“巾”和“又”組成的部首,而“彳”是由“彳”自行組成的部首。而在筆畫方面,“師”字共有兩筆,“役”字共有五筆。

來源

師役這個詞語最初的來源比較難以考證,但它常用于描述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師生關系。在古代中國,教育非常重要,有專門的師生制度,師德也是受人尊敬的。因此,“師役”一詞可能在古代就已經存在了。

繁體

師役的繁體字是「師役」。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師役的寫法和現代有些許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師字的寫法是「㐬」,而役字的寫法是「役」。

例句

1. 作為一名師役,我願意用我所學的知識去教導學生。

2. 學生們應該尊重老師,感恩他們的師役之恩。

組詞

師長、師德、師範、役務、役使

近義詞

教員、導師、教育工作者、學者

反義詞

學生、受教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