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師役的意思、師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師役的解釋

謂軍隊從事大規模勞作。《周禮·地官·司市》:“凡會同師役,市司帥賈師而從,治其市政。” 孫诒讓 正義:“師役,謂軍旅起徒役也。”《管子·幼官》:“非玄帝之命,毋有一日之師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師役是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戰争征伐與勞役負擔,具體可拆解為以下兩個相互關聯的義項:

  1. 戰争;軍事行動

    此義項強調國家發動的軍事征伐行為。“師”指軍隊,“役”指征調、行動。合稱指動用軍隊進行的戰事。

    例證與來源:

    《周禮·地官·小司徒》記載軍事編制:“凡起徒役,毋過家一人……以起軍旅,以作田役,以比追胥,以令貢賦。” 鄭玄注:“役,謂師役也。” 此處的“師役”即指戰争軍事行動 。

    《漢書·五行志中之下》:“是時,比年遣将軍行邊兵,誅羌狄。師役不休。” 顔師古注:“役,亦役事。” 指連年征戰不息 。

  2. 因戰争而産生的勞役負擔

    此義項側重戰争強加給民衆的力役、物資征調等沉重負擔。“役”在此指勞役、徭役。

    例證與來源:

    《禮記·檀弓下》:“師役曰罷。” 孔穎達疏:“師役,謂征伐。” 鄭玄注:“罷之言疲也。師役,或為‘師旅’。” 此句指征伐使民衆疲憊不堪,反映了戰争帶來的勞役之苦 。

    清代顧炎武《日知錄·財用》:“古者師役,糧刍皆取于民。” 明确指出戰争所需糧草物資皆征調自百姓,是沉重的負擔 。

“師役”一詞濃縮了古代戰争的雙重性質——既是國家層面的軍事行動(“師”),也是加諸百姓的沉重負擔(“役”)。它常見于記述軍事活動及其社會影響的古代文獻中,反映了戰争對社會生産與民生的巨大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

“師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軍隊參與大規模勞作,通常與軍事行動或國家工程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師”指軍隊,“役”指勞役或征調。組合後表示軍隊被征調從事非戰鬥性的大規模勞作,例如修建工事、運輸物資等。這一概念在先秦文獻中較為常見,體現了古代“兵農合一”的社會特點。

  2.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地官·司市》:“凡會同師役,市司帥賈師而從,治其市政。”此處指軍隊參與國家集會或工程時,市場官員需隨行管理。另《管子·幼官》提到“非玄帝之命,毋有一日之師役”,強調軍事勞役需有君主授權。

  3. 背景延伸

    • 古代軍隊除作戰外,常承擔治水、築城等任務,如《左傳》中“楚子為舟師以伐吳”即包含軍事與工程雙重性質。
    • 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注釋:“師役,謂軍旅起徒役也”,說明其本質是軍事化征調民力。
  4. 字義分解

    • 師:軍隊編制單位(如《周禮》五師為軍),引申為軍隊。
    • 役:原指戍邊,後泛指強制性勞作(如兵役、徭役)。

此詞現多用于古籍研究領域,現代漢語中已鮮見使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周禮》注疏或先秦兵家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白鶴翎匾部碧椀博掩才局藏香春意呆憨大明宮攩蹠點映鼎路門東趨西步東聲西擊二重放飯流歠樊橑豐肴紛緼富給各盡所能,按勞分配鼓鑄紅粒畫地黃人化為烏有隳廢護練魂飛膽顫诨語家閥檢厲夾振瑾瑕羁系舉直厝枉考中诳話蘭月類驗廉靜鸾隻鳳單木膚鳥紀毆氣湓濞彭排峭漢慶忭帬幄臞儒任良深切著白蛇粟塔樓握刀紋五任嗚邑枭盧謝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