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切成細末的精美食物。 宋 梅堯臣 《答持國遺鯋魚皮鲙》詩:“海魚沙玉皮,剪鱠金齏釅。” 清 吳偉業 《燕窩》詩:“味入金齏美,巢營玉壘虛。”
“金齑”是中國古代飲食文化中的一種特色調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明确記載:
基本定義
“齑”原指搗碎的辛辣菜末,後引申為腌制食物的調料。而“金齑”特指一種金黃色的複合調料,主要用于搭配生魚片(即“脍”),形成“金齑玉脍”的經典組合。名稱中的“金”源于其色澤,由熟栗子肉等黃色食材賦予。
曆史溯源與制作方法
根據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金齑由七種配料制成:蒜、姜、鹽、白梅(古代酸味調料)、橘皮、熟栗子肉和粳米飯。這些材料搗碎後用醋調和成糊狀,呈現金黃色。其中,白梅在醋普及前是重要的酸味來源,通過青梅鹽漬曬制而成。
文化演變
與“菹”的區别
需注意,“菹”才是古代對腌漬酸菜的稱呼(如泡菜),而“齑”更側重調料功能。部分低權威資料将金齑與韓國泡菜(Kimchi)關聯,但據考據,兩者在原料、用途上差異顯著。
金齑是中國傳統飲食中兼具調味與美感的代表性調料,其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反映了古代對食物色香味的融合追求。
《金齑》(jīn j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黃金的碎屑、粉末或細小的金屬顆粒。
《金齑》的部首是金(jīn)。
它的筆畫數為11畫。
《金齑》一詞最早出現在《英華字典》一書中,是明代朱彜尊主編的一本漢字字典。這本字典以徐霞客的名字命名,收錄了6.8萬個字。《金齑》即為其中之一。
《金齑》的繁體寫法為「金齏」。
在古代,《金齑》的漢字寫法有時會采用「金嘴」或「金矶」。
1. 他用小勺取出一些金齑,放入爐中融化。
2. 這塊金塊被打碎成了許多金齑。
3. 風吹起金齑,猶如金粒在空中舞動。
1. 金屬(jīnshǔ):金屬是一類具有良好導電性和導熱性的化學元素。
2. 金粉(jīnfěn):金粉是将黃金研磨成精細的顆粒狀物體。
3. 金塊(jīnkuài):金塊是指黃金在礦石中以塊狀存在的樣貌。
1. 金粒(jīnlì):金粒與金齑形容的對象相似,都指黃金的細小顆粒。
2. 金塵(jīnchén):金塵和金齑都指黃金的微細顆粒。
1. 金塊(jīnkuài):金塊和金齑在形态和大小上存在反義關系,前者指較大的塊狀黃金。
2. 金錠(jīndìng):金錠是指鑄造成錠狀的金屬,與金齑相比體積較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