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sh up one’s sleeves and bare one’s arms] 捋起袖子,露出胳膊表示振奋
于是韩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史记·苏秦列传》
攘臂高呼
(1).捋起衣袖,伸出胳膊。常形容激奋貌。《老子》:“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宋 叶适 《郭氏种德庵记》:“一夫攘臂,万人裂其肘矣。”《二刻拍案惊奇》卷六:“妻子也奋然攘臂道:‘……我与你当官休去!’” 清 丘逢甲 《汕头海关歌》:“瓜分之图日见报,定有旁人思攘臂。”
(2).谓露出手臂上的镯钏之类饰物。 清 赵执信 《海鸥小谱·<少年游>词序》:“ 天津 密邇上都,水陆交会,俗颇奢靡,故声色最焉。缠头丰侈,攘臂纷紜,南北所经,无与同者。”
“攘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基本释义
指捋起袖子、露出胳膊的动作,常用于形容情绪激动、振奋或激愤的状态。例如《史记·苏秦列传》中提到“攘臂瞋目”,即通过动作展现人物内心的激烈情绪。
出处与经典用例
语境与情感色彩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描述中,带有强烈的情感倾向,如《二刻拍案惊奇》中“妻子奋然攘臂”,既表现动作,又暗含抗争或决绝的心理状态。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攘臂”多用于书面语或成语(如“攘臂高呼”),强调情绪外露的行为,但日常口语较少使用。
近义关联
与“振臂”“奋袂”等词义相近,均通过肢体动作表达内心激荡,但“攘臂”更突出动作的力度和情绪的激烈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汉语辞海》或《千篇国学》等来源。
攘臂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高举起手臂,表示激动或愤怒。这个词常常用来形容人们义愤填膺地面对不公正的事情时,举起手臂表示抗议或反抗。
攘(ráng)字的部首是手,笔画数为8。
臂(bì)字的部首是肉,笔画数为7。
攘臂一词最早出自《论语》中的一句话:“攘其臂而扔之。” 意思是“把臂膀拋开扔掉。” 这句话是描述孔子认为远离道德的行为应该予以抛弃。
在繁体字中,“攘”和“臂”保留了和简体字相同的写法。
攘臂这个成语的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写法略有不同。攘的古代写法是“攮”, 臂的古代写法是“脾”。换句话说,攘臂在古代写作“攮脾”。
他因为公义之事,愤怒地攘臂高呼。
人们纷纷攘臂抗议,要求公平对待。
组词有攘夺、攘外、攘除等。
近义词:高举手臂、举臂、举手等。
反义词:放下手臂、缩臂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