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星名。文昌的第四星。《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 鄭玄 注:“司命,文昌宮星。”《史記·天官書》:“鬥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四曰司命。” 司馬貞 索隱引《春秋元包命》:“司命主老幼。”
(2).星名。三台中的上台二星。《晉書·天文志上》:“三台……上台為司命,主壽。”
(3).星名。虛宿北的二星。《宋史·天文志三》:“司命二星,在虛北,主舉過、行罰、滅不祥,又主死亡。”
(4).神名。《禮記·祭法》:“王為羣姓立七祀,曰 司命 ……” 孔穎達 疏:“ 司命 者,宮中小神。 熊 氏雲:非天之 司命 ,故祭於宮中。”
(5).神名。掌管生命的神。《莊子·至樂》:“吾使 司命 復生子形,為子骨肉肌膚。” 晉 葛洪 《抱樸子·金丹》:“服之百日,肌骨強堅;千日, 司命 削去死籍,與天地相畢,日月相望。”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下二十:“他的東西不容易到手,我心裡運神,既然送上門來了,收了再說。不收, 司命菩薩 也要見怪的。”
(6).神名。竈神。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燒合家替代錢紙,帖竈馬於竈上,以酒糟塗抹竈門,謂之醉 司命 。”
(7).掌握命運。亦指關系命運者。《管子·國蓄》:“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孫子·虛實》:“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張預 注:“故敵人死生之命,皆主於我也。” 唐 元稹 《李踐方大理寺丞制》:“大理寺專獄犴視刑書,我國家生人之司命也。任非其才,為患不細。” 元 高文秀 《襄陽會》第二折:“馬乃将之司命,盜了馬步驟難熬。” 鄭觀應 《盛世危言·商務》:“船主管輪,為一船司命之主,任大而責重。”
(8).主管诏令。《文選·揚雄<羽獵賦>》:“熒惑司命,天弧發射。” 呂向 注:“司,主也。令主天子之命。”
(9). 新莽 官名。主管軍事。《漢書·王莽傳中》:“置五威司命……司命司上公以下。”《漢書·王莽傳中》:“内置司命軍正……誠欲以司不奉命,令軍人鹹正也。”
“司命”是古代文化中含義豐富的詞語,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其核心含義可分為以下幾類:
早期主要指星宿與神明,後逐漸擴展至官職和抽象的命運掌控者。需注意不同典籍中的具體語境差異,例如《周禮》側重天文祭祀,道教文獻則強化其神格屬性。
如需進一步探讨某類含義的細節,可結合具體文獻或文化背景分析。
司命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掌管生死的神明。司命一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口和司。其中,部首“口”表示與口相關的含義,而部首“司”表示掌管、管理的意思。
司命的拆分筆畫為8畫。其中,部首“口”占據3畫,部首“司”占據5畫。
司命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在古代,人們認為存在着掌管生死的神明,司命即為此神明的意思。司命在宗教儀式和祭祀活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繁體字中,司命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對司命的書寫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義保持一緻。古代人們常常使用符號、圖案和簡化的字形來表達漢字。司命在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因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以下是一個關于司命的例句:“我們應該敬畏司命,珍惜生命。”這個例句表達了對司命的敬畏和對生命的珍視。
一些由司命組成的相關詞彙包括:司命神、司命官、司命殿等。
與司命相關的近義詞有:主宰、統領、掌控。
與司命相對的反義詞是:隨緣、無為、放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