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喊魂的意思、喊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喊魂的解釋

[calling back the spirit of the sick] 見“叫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喊魂(又稱“叫魂”“招魂”),是中國民間流傳的一種傳統信仰儀式,旨在通過特定呼喚方式召回受驚者(多為兒童)離散的魂魄,使其恢複身心健康。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定義與目的

據《漢語大詞典》,“喊魂”指“舊時迷信,以為人患病或因受驚而精神恍惚,是因魂魄離體,需由親人呼喚其名以招回”¹。其核心目的是通過儀式性的呼喚,使因驚吓、疾病等原因“失魂”者重新獲得精神安定,多見于幼兒受驚後夜啼、食欲不振等情境。


二、儀式流程與民俗特征

  1. 呼喚形式

    親屬(多為母親或祖母)在黃昏或夜間,于受驚地點、家門口或村口,手持患者衣物或米篩等器物,反複呼喚其乳名(如“XX,回家吃飯啦”),并有人應答“回來啦”,象征引導魂魄歸體¹。

    來源:《中國民俗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器物與象征

    • 衣物招引:用患者上衣包裹米粒或雞蛋,在呼喚後觀察米粒是否“豎立”,作為魂魄歸位的征兆²。
    • 工具輔助:南方部分地區使用米篩、笊籬等生活器具,認為其有“過濾邪氣”的功能³。

      來源:民俗學者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

  3. 時空選擇

    儀式多選在日落前後,因民間信仰認為此時陰陽交替,魂魄易被召回;地點常與受驚處相關,體現“何處失魂,何處喚回”的邏輯⁴。


三、文化背景與心理機制

  1. 魂魄觀念溯源

    該習俗根植于道教“三魂七魄”理論及先秦招魂禮(如《楚辭·招魂》),認為魂魄暫離會導緻生命失衡⁵。

    來源:道教典籍《雲笈七籤》

  2. 社會功能

    在傳統醫療資源匮乏的背景下,喊魂既是心理安撫手段,也強化了親族紐帶。現代心理學認為其通過語言暗示構建安全感,緩解焦慮⁶。

    來源:學者嶽永逸《靈驗·磕頭·傳說》


四、地域差異與别稱


五、現代視角與學術定位

當代民俗學界将其歸類為“心理民俗療法”,強調其文化象征意義而非迷信功效。2008年,“叫魂”習俗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⁸,體現了對傳統民俗價值的重新審視。

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卷3, 頁1201.
  2. 烏丙安. 中國民間信仰[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178-180.
  3. 鐘敬文. 民俗學概論[M].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8: 第11章.
  4. 任騁. 中國民間禁忌[M]. 作家出版社, 1990: 鬼神篇.
  5. 張君房(宋). 雲笈七籤·魂神部[Z]. 道藏本.
  6. 嶽永逸. 靈驗·磕頭·傳說:民俗信仰的空間與表征[M]. 商務印書館, 2010.
  7. 胡樸安. 中華全國風俗志[M].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6 重印.
  8.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 浙江省非遺名錄[EB/OL]. . http://www.zjfeiyi.cn (官方備案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喊魂”是中國舊時民間流傳的一種叫魂儀式,主要用于兒童因受驚吓而出現哭鬧、生病等情況時,通過特定儀式“召回”其魂魄。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背景

“喊魂”又稱“叫魂”或“喊驚”,源于古代對魂魄的迷信認知。人們認為,兒童受驚吓後可能“失魂”,需通過儀式呼喚魂魄歸體以恢複健康。這一習俗在漢族及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均有流傳,尤其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盛行。

2.儀式流程

3.地域差異

不同地區儀式細節各異:

4.文化意義與現代觀點

5.傳承與争議

該習俗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古人對未知的敬畏與樸素關懷,但缺乏科學依據。如今多被視為民俗研究對象,實際應用中需理性對待,嚴重病症應就醫。

如需了解更詳細的地域儀式或具體操作,可參考民俗文獻或地方志記錄。

别人正在浏覽...

安循白帢本奏摒棄筆生裁劑拆借唱凱蟾踆侈離綢緞犨雞箪食豆羹帝名返攻赙錢高整寒冰紅牌虎班灰不濟蒹葦季叔稷下亭雞子駒掇浚財誇大狂髡略去良人禮陳亂七八糟鹵部爐氲黴風炮祭皮弁服強度佥院豈維蒻席澀噎社夥時乖運乖時亨運泰示寂師儒束發小生死期彈冠相慶特故騰的體腔網城韡晔文工隊溫淑線圈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