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投鞭。 唐 孫元晏 《晉苻堅投箠》詩:“投箠填 江 語未終, 謝安 乘此立殊功。”參見“ 投鞭斷流 ”。
您查詢的“投箠”一詞可能存在用字偏差。根據現有資料分析,您可能想了解的是“投匦”(讀音:tóu guǐ),該詞屬于古代漢語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本義與曆史背景
“投匦”源自唐代武則天時期。據《新唐書·百官志二》記載,武則天為廣開言路,在朝堂設置四個銅制匣子(即“匦”),分别接收不同類别的臣民上書。該制度成為古代直訴制度的一種形式。
2. 詞義演變
•古代用法:特指向皇帝呈遞奏疏的行為
•現代引申:可借指現代投票行為,體現從實體投書到抽象民意表達的語義延伸。
3. 字形解析
•投:本義為投擲,此處指呈遞動作
•匦(guǐ):原指匣子,特指唐代特制的銅制收納箱。
建議您核對原始文獻中的用字,若确為“投箠”(“箠”讀chuí,指鞭杖),則該詞可能屬于生僻組合用法,暫未見于權威漢語詞典收錄。
《投箠》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向上級或有關部門提出申訴或投訴。表示向有關部門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拆分的部首是豎,拆分後的筆畫數目為15畫。
《投箠》一詞源自古代官府或朝廷機關,人們将訴狀寫在竹簡或木牍等上,然後投向有關部門,以表達自己的訴求。
《投箠》的繁體字為「投箺」。
古時候《投箠》的漢字寫法為「投㳡」。
1. 他對公司的不公平待遇感到憤怒,決定向上級部門投箠。
2. 學生們紛紛投箠,抗議校園内的管理不善。
投訴、投誠、箠見、箠告。
控告、申訴、訴諸。
表揚、贊許、誇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