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橹的意思、盾橹的詳細解釋
盾橹的解釋
亦作“ 盾鹵 ”。盾牌。古代防護兵器。亦喻屏蔽或支援的力量。櫓,大盾。《管子·禁藏》:“被蓑以當鎧襦,沮笠以當盾櫓。”《舊五代史·僭僞傳三·王建》:“ 茂貞 雖常才,然名望宿素,與 朱公 力争不足,守境有餘。 韓生 所謂入為扞蔽,出為席藉是也。適宜援而固之,為吾盾鹵耳。”
詞語分解
- 盾的解釋 盾 ù 古代打仗時防護身體,擋住敵人刀箭等的牌:盾牌(亦喻推托的借口)。後盾。 盾形的東西(多指硬币上的紋章):金盾。銀盾。 矛 筆畫數:; 部首:目; 筆順編號:
- 橹的解釋 橹 (櫓) ǔ 撥水使船前進的工具,置于船邊,比槳長,用于搖動:搖橹過江。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盾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和比喻兩個層面理解,具體如下:
一、基本含義
-
字面解釋
“盾橹”指古代戰争中使用的防護兵器,其中“盾”為手持護具,“橹”則是更大的盾牌,常用于城防或戰車。例如《管子·禁藏》中提到“沮笠以當盾橹”,即以鬥笠比拟盾橹的防護作用。
-
曆史記載
在《舊五代史》中,該詞被用來比喻軍事防禦力量,如“為吾盾鹵耳”,強調其作為屏障的功能。
二、引申含義
-
比喻義
在語境中,“盾橹”常象征堅定不移的支持或保護。例如形容對國家、領袖或朋友的忠誠與擁護,如提到其作為成語時,強調“支持和擁護”的抽象意義。
-
文化内涵
古代文獻中,盾橹不僅是物理防禦工具,更被賦予精神層面的象征,如《管子》中以日常物品(蓑衣、鬥笠)類比盾橹,體現古人對防護概念的延伸理解。
三、使用場景
- 古代軍事:描述戰場防護裝備。
- 現代語境:多用于比喻團隊中的核心支持力量,或形容某事物是抵禦困難的屏障。
四、補充說明
需注意,部分現代解釋(如将“盾橹”定義為成語)可能為引申用法,古代文獻中更多作為具體名詞使用。建議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詞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盾橹(shǔn lǔ)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負責操縱船舶行駛方向的工具或裝置。下面是關于盾橹的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寫法、古代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部首和筆畫:
- 盾(dùn)字的部首是⺉,總共有8畫。
- 橹(lǔ)字的部首是⺝,總共有15畫。
來源:
- 盾字的本義是指用來保護身體的武器。引申而來,盾也常用于形容類似保護的物品或裝置。
- 橹字是指用來搖動船舶以掌控船行方向的裝置。
繁體:
- 盾字的繁體寫法為「盾」。
- 橹字的繁體寫法為「櫓」。
古代漢字寫法:
在古代文字中,盾字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而橹字則有一些差異。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橹字的上部曾寫作「⿱木盧」,下部仍是「舟」的構造。而在隋唐以後,橹字則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形态。
例句:
1. 船長拿起手中的盾橹,熟練地操縱船隻駛向目的地。
2. 船工們互相配合,一起用力搖動盾橹,讓船舶順利穿越狂暴的海浪。
組詞:
- 橹手(lǔ shǒu):指負責操作橹槳的人。
- 盾牌(dùn pái):指用來保護自身或抵擋攻擊的武器。
近義詞:
- 舵(duò):指用來掌控船舶行駛方向的工具或裝置。
反義詞:
- 箭(jiàn):指射出去的箭矢,與盾橹相對,盾橹主要負責保護,而箭則是攻擊的工具。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還有其他疑問,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