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取則的意思、取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取則的解釋

取作準則、規範或榜樣。《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挂服捐駒,前良取則。” 李善 注引 趙岐 《三輔決錄》:“ 長安 劉氏 ,唯有 孟公 ,談者取則。”《隋書·經籍志四》:“﹝ 摯虞 ﹞自詩賦下,各為條貫,合而編之,謂為《流别》。是後……屬辭之士,以為覃奧,而取則焉。” 明 宋濂 《恭題禦制論語解二章後》:“慮一二儒臣未達注釋之凡,乃手釋二章以賜 克表 ,俾取則而為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取則”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書面語或引用古籍時。其核心含義是取法、效法、以……為準則。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字義拆解與基本含義:

    • 取:本義為“拿”、“獲得”,引申為“采用”、“選取”。
    • 則:本義為“法則”、“準則”、“榜樣”,引申為“效法”、“以……為标準”。
    • 合義:“取則”即“選取(某種标準、榜樣)作為準則”,強調主動地選擇并遵循某種規範、榜樣或方法。它表示一種學習和模仿的行為,目的是使自己的行為、創作或思想符合某種公認的、理想的模式。
  2. 用法與語境:

    • 對象:“取則”後面通常接被效法的對象,可以是人(聖賢、前人)、事物(經典、自然)、法則(禮法、制度)等。常用結構為“取則于……”或“以……為取則”。
    • 領域:常見于談論學習、修身、治國、為文、藝術創作等需要遵循規範或向榜樣看齊的語境。
    • 語義側重:強調行為的主動性和目的性(“取”),以及所遵循對象的典範性和标準性(“則”)。
  3. 古籍例證(增強權威性):

    • 《文心雕龍·诠賦》:劉勰在論述賦體文學時提到:“及靈均唱《騷》,始廣聲貌。然則賦也者,受命于詩人,拓宇于《楚辭》也。于是荀況《禮》《智》,宋玉《風》《釣》,爰錫名號,與詩畫境,六義附庸,蔚成大國。遂客主以首引,極聲貌以窮文,斯蓋别詩之原始,命賦之厥初也。秦世不文,頗有雜賦。漢初詞人,順流而作。陸賈扣其端,賈誼振其緒,枚馬同其風,王揚騁其勢,臯朔已下,品物畢圖。繁積于宣時,校閱于成世,進禦之賦,千有餘首,讨其源流,信興楚而盛漢矣。夫京殿苑獵,述行序志,并體國經野,義尚光大。既履端于倡序,亦歸餘于總亂。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亂以理篇,寫送文勢。按《那》之卒章,闵馬稱亂,故知殷人輯頌,楚人理賦,斯并鴻裁之寰域,雅文之樞轄也。至于草區禽族,庶品雜類,則觸興緻情,因變取會,拟諸形容,則言務纖密;象其物宜,則理貴側附;斯又小制之區畛,奇巧之機要也。觀夫荀結隱語,事數自環;宋發巧談,實始淫麗;枚乘《菟園》,舉要以會新;相如《上林》,繁類以成豔;賈誼《鵩鳥》,緻辨于情理;子淵《洞箫》,窮變于聲貌;孟堅《兩都》,明絢以雅贍;張衡《二京》,迅拔以宏富;子雲《甘泉》,構深玮之風;延壽《靈光》,含飛動之勢:凡此十家,并辭賦之英傑也。及仲宣靡密,發端必遒;偉長博通,時逢壯采;太沖安仁,策勳于鴻規;士衡子安,底績于流制;景純绮巧,缛理有餘;彥伯梗概,情韻不匮:亦魏晉之賦首也。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麗詞雅義,符采相勝,如組織之品朱紫,畫繪之著玄黃,文雖新而有質,色雖糅而有本,此立賦之大體也。然逐末之俦,蔑棄其本,雖讀千賦,愈惑體要。遂使繁華損枝,膏腴害骨,無貴風軌,莫益勸戒:此揚子所以追悔于雕蟲,贻诮于霧縠者也。贊曰:賦自詩出,分歧異派。寫物圖貌,蔚似雕畫。抑滞必揚,言庸無隘。風歸麗則,辭剪荑稗。”(此段雖未直接出現“取則”,但劉勰主張賦應“麗則”,即文辭華麗但合乎法度,後世常引申創作需“取則”于經典法度)
    • 《晉書·文苑傳序》:唐代房玄齡等在總結文學發展時提到:“爰逮宋氏,顔謝騰聲。靈運之興會标舉,延年之體裁明密,并方軌前秀,垂範後昆。”(“方軌前秀,垂範後昆”即指效法前賢,為後人樹立榜樣,體現了“取則”的精神)
    • 《古代漢語詞典》釋義:明确将“取則”解釋為“取法;效法”。例如:“為文當取則于古人經典。”
    • 《漢語大詞典》釋義:同樣收錄“取則”,釋義為“取作準則、規範或榜樣”。例如:“聖人取則于天地。”
  4. 近義詞辨析:

    • 效法 / 仿效:與“取則”意思非常接近,都指學習模仿。但“取則”更強調所效法對象的“準則”地位。
    • 遵循 / 遵守:強調遵從已有的規則、制度,主觀選擇的意味不如“取則”強。
    • 師法:指拜師學習或效法某人、某流派,對象通常更具體(如某位大師)。

“取則”意指主動地選取并效法某種典範、榜樣或法則,以其作為自己行為或創作的準則。它是一個帶有主動選擇和尊崇意味的動詞,主要用于書面語,強調向高标準、高典範看齊的學習過程。其權威性來源于在重要古籍(如《文心雕龍》、《晉書》)中體現的文學、思想理念,以及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的明确收錄和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取則”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取則”指選擇某種準則、規範或榜樣作為自己的行為标準,強調以既定的規則或優秀典範為參照來指導行動。

二、詞源分解

三、使用場景

  1. 個人修養:如“見賢思齊,取則而行”,表示以賢者為榜樣。
  2. 文學創作:如《隋書·經籍志》提到摯虞編《流别》後,文人“取則焉”,指以該書為寫作規範。
  3. 制度制定:如明代宋濂記載皇帝“手釋二章以賜克表,俾取則而為之”,意為以特定文本為政策依據。

四、例句參考

五、近義詞


注意: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傲岸辯絜辨離禀白粃政鹁姑車器侈虐檮昧打明地帶多口阿師凡近法曲獻仙音騑服豐淫共産主義呱打打恒訓欱吞壞裂緩亸魂幹焦圈兒接毂積結急頭九韶開照蠟像糲藿陵阜俪偕露朵闾舍麻案眉膴拟注貧薄譬曉搶時間散燈花喪陷神獒聖得知施檢世廟施施而行稅名説起風就是雨説一是一,説二是二送風機聳擢逃刑鹈鹕停絶土偶人饷幹校簿系頸牽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