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取则的意思、取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取则的解释

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挂服捐驹,前良取则。” 李善 注引 赵岐 《三辅决录》:“ 长安 刘氏 ,唯有 孟公 ,谈者取则。”《隋书·经籍志四》:“﹝ 挚虞 ﹞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 明 宋濂 《恭题御制论语解二章后》:“虑一二儒臣未达注释之凡,乃手释二章以赐 克表 ,俾取则而为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取则”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书面语或引用古籍时。其核心含义是取法、效法、以……为准则。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字义拆解与基本含义:

    • 取:本义为“拿”、“获得”,引申为“采用”、“选取”。
    • 则:本义为“法则”、“准则”、“榜样”,引申为“效法”、“以……为标准”。
    • 合义:“取则”即“选取(某种标准、榜样)作为准则”,强调主动地选择并遵循某种规范、榜样或方法。它表示一种学习和模仿的行为,目的是使自己的行为、创作或思想符合某种公认的、理想的模式。
  2. 用法与语境:

    • 对象:“取则”后面通常接被效法的对象,可以是人(圣贤、前人)、事物(经典、自然)、法则(礼法、制度)等。常用结构为“取则于……”或“以……为取则”。
    • 领域:常见于谈论学习、修身、治国、为文、艺术创作等需要遵循规范或向榜样看齐的语境。
    • 语义侧重:强调行为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取”),以及所遵循对象的典范性和标准性(“则”)。
  3. 古籍例证(增强权威性):

    • 《文心雕龙·诠赋》:刘勰在论述赋体文学时提到:“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秦世不文,颇有杂赋。汉初词人,顺流而作。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马同其风,王扬骋其势,皋朔已下,品物毕图。繁积于宣时,校阅于成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讨其源流,信兴楚而盛汉矣。夫京殿苑猎,述行序志,并体国经野,义尚光大。既履端于倡序,亦归余于总乱。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乱以理篇,写送文势。按《那》之卒章,闵马称乱,故知殷人辑颂,楚人理赋,斯并鸿裁之寰域,雅文之枢辖也。至于草区禽族,庶品杂类,则触兴致情,因变取会,拟诸形容,则言务纤密;象其物宜,则理贵侧附;斯又小制之区畛,奇巧之机要也。观夫荀结隐语,事数自环;宋发巧谈,实始淫丽;枚乘《菟园》,举要以会新;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贾谊《鵩鸟》,致辨于情理;子渊《洞箫》,穷变于声貌;孟坚《两都》,明绚以雅赡;张衡《二京》,迅拔以宏富;子云《甘泉》,构深玮之风;延寿《灵光》,含飞动之势:凡此十家,并辞赋之英杰也。及仲宣靡密,发端必遒;伟长博通,时逢壮采;太冲安仁,策勋于鸿规;士衡子安,底绩于流制;景纯绮巧,缛理有余;彦伯梗概,情韵不匮:亦魏晋之赋首也。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然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此扬子所以追悔于雕虫,贻诮于雾縠者也。赞曰:赋自诗出,分歧异派。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抑滞必扬,言庸无隘。风归丽则,辞剪荑稗。”(此段虽未直接出现“取则”,但刘勰主张赋应“丽则”,即文辞华丽但合乎法度,后世常引申创作需“取则”于经典法度)
    • 《晋书·文苑传序》:唐代房玄龄等在总结文学发展时提到:“爰逮宋氏,颜谢腾声。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方轨前秀,垂范后昆”即指效法前贤,为后人树立榜样,体现了“取则”的精神)
    • 《古代汉语词典》释义:明确将“取则”解释为“取法;效法”。例如:“为文当取则于古人经典。”
    • 《汉语大词典》释义:同样收录“取则”,释义为“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例如:“圣人取则于天地。”
  4. 近义词辨析:

    • 效法 / 仿效:与“取则”意思非常接近,都指学习模仿。但“取则”更强调所效法对象的“准则”地位。
    • 遵循 / 遵守:强调遵从已有的规则、制度,主观选择的意味不如“取则”强。
    • 师法:指拜师学习或效法某人、某流派,对象通常更具体(如某位大师)。

“取则”意指主动地选取并效法某种典范、榜样或法则,以其作为自己行为或创作的准则。它是一个带有主动选择和尊崇意味的动词,主要用于书面语,强调向高标准、高典范看齐的学习过程。其权威性来源于在重要古籍(如《文心雕龙》、《晋书》)中体现的文学、思想理念,以及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的明确收录和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取则”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取则”指选择某种准则、规范或榜样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强调以既定的规则或优秀典范为参照来指导行动。

二、词源分解

三、使用场景

  1. 个人修养:如“见贤思齐,取则而行”,表示以贤者为榜样。
  2. 文学创作:如《隋书·经籍志》提到挚虞编《流别》后,文人“取则焉”,指以该书为写作规范。
  3. 制度制定:如明代宋濂记载皇帝“手释二章以赐克表,俾取则而为之”,意为以特定文本为政策依据。

四、例句参考

五、近义词


注意: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爆表报审北海尊悲良弓伻头鞭笞天下标仪称蕃伧攘逮亲单单斗凑斗引恶斗繁并繁赜飞箭革兰氏阳性菌歌味贯索城官舟荒率胡骑疾鬭揭榜诘让积木精神抖擞激醒决囚灯闿拓慷恺空档逵市睽仰离旗僇赖闷弓儿磨牛弄精神泮坼陪舆拼装敲骨榨髓气咽乳畜茹荼三庚三甲申擢射频污染司巧四膳素舸玩饰维摩丈室文籥无明业火衔威徙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