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簿的意思、校簿的詳細解釋
校簿的解釋
審閱文簿。《晉書·劉頌傳》:“歲終,臺閣課功校簿而已。”
詞語分解
- 校的解釋 校 à 學堂,專門進行教育的機構:校園。校長。 軍銜的一級,在“将”之下,“尉”之上。 古代軍隊編制單位:校尉(統帶一校的軍官)。 校 à 比較:校場。 查對、訂正:校勘。校訂。校對。 筆畫數:;
- 簿的解釋 簿 ù 本子,冊籍:簿冊。簿記。簿籍。簿錄。 古代稱公文、案卷:對簿公堂。 古代的儀仗侍從:簿伍。鹵簿(古代帝王、後妃、王公大臣外出時的儀仗隊。次序排列嚴格并明文著之于簿籍)。 笏。 簿 ó 古同“
專業解析
“校簿”是一個相對生僻的詞彙,在現代漢語常用詞典中收錄較少。其含義需從構成該詞的兩個單字“校”與“簿”的本義及組合用法來理解:
-
“校”的含義:
- 核心義項為核對、查對、訂正。 例如“校對”、“校勘”、“校訂”。該義項源于古代核對文書、典籍的行為。
- 次要常用義項指“學校”,但在此複合詞中不適用。
-
“簿”的含義:
- 核心義項指記載事項或賬目的冊子、文書。 例如“賬簿”、“點名簿”、“記錄簿”。
- 引申為文書、文件、檔案。
-
“校簿”的合成詞義:
結合“校”與“簿”的核心義項,“校簿”最合理的解釋是指:
“用于核對、查對或訂正事項的冊子、文書或記錄本。”
可以理解為:
- 核對用的底賬或底冊: 作為參照标準,用于與其他記錄進行比對的原始簿冊。
- 訂正記錄本: 專門用于記錄核對後發現錯誤并進行更正的本子。
- 稽核文書: 用于審計、檢查賬目或事務記錄的文書。
總結釋義:
校簿指用于核對、查對、訂正或作為核對依據的冊子、文書或記錄本。其核心功能在于“校”(核對、訂正)和作為載體工具的“簿”(冊子、文書)。
引用參考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2016).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該權威詞典詳細收錄了“校”與“簿”的單字釋義,是理解複合詞“校簿”的基礎。)
-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 (2010).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九卷本). 四川辭書出版社, 崇文書局。 (大型字書,提供“校”與“簿”更詳盡的古文字形、源流及義項演變,支持其核心含義的理解。)
- 古代漢語語境: 在古籍中,“校”常用于文書典籍的核對(如校書),“簿”指官府文書或賬冊(如簿書、簿籍)。組合詞“校簿”雖不常見,但其含義符合古漢語構詞邏輯,指向核對文書或賬冊的行為或記錄載體。相關用法散見于曆史文獻及制度記載中。
網絡擴展解釋
“校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 含義:指“審閱文簿”,即對文書、檔案或冊籍進行核查、校對。
- 出處:最早見于《晉書·劉頌傳》:“歲終,台閣課功校簿而已”(意為年終時,官府考核功績并審查文書)。
2.字義分解
- 校(xiào/jiào):
- 讀作“xiào”時,指學校或軍銜(校官)。
- 讀作“jiào”時,表示查對、訂正或較量。
- 簿(bù):
3.使用場景
- 多用于古代官府的年終考核流程,強調對公文的嚴謹審核。
- 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讨論。
4.補充說明
- 部分低權威來源(如)将其擴展為廣義的“校對文稿”,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晉書》原文或漢典等古籍工具書(來源:、4、7)。
别人正在浏覽...
暗室求物安坐待斃包單霸主悖傲裱褙篦簾插蠟燭創業維艱楚邑待待兒躭阻稻黍鬥絶一隅方向舵芳顔風瘵高效格緻會閣子夠用官醞咳咳巴巴海角天涯號兵宦孺疆隅嬌荑劫富濟貧盡瘁金農積悟捐瘠剾刀枯蠟樂悠悠瀝霤柳範镂冰雕瓊卵色磨晚撇曳蒲包竊竊汽缸起經日常時揉砑儒品散氣省署矢量耍花舌子書閣天害通豁圖窮匕見蜿蜒曲折未足烏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