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覆帖的意思、覆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覆帖的解釋

文書信函後所附告知機密的單帖。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誅韓本末》:“其夕 周筠 聞其事,遂以覆帖告變。” 宋 文天祥 《議糾合兩淮複興》詩序:“即作 李公 書,次作 夏老 書。 苗 各以覆帖副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覆帖”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文書用語,主要出現在公文或書信往來的語境中。其含義可以從字源和實際應用兩方面進行解釋:

  1. 字面含義與核心意思:

    • 覆 (fù): 本義為翻轉、倒置、遮蓋。在文書語境中,引申為“回複”、“答複”、“回覆”之意。即對收到的來文(如公文、信件)進行回應。
    • 帖 (tiě): 本義指寫在布帛或紙上的文字,後指文書、便條、憑證等。在公文體系中,常指一種簡短、輔助性的文書。
    • 覆帖: 因此,“覆帖”的核心意思是指一種用于回複、答複上級或平級來文的簡短文書或便條。它通常是針對收到的正式公文(如“帖”)所作的書面回應。
  2. 具體功能與特點:

    • 回複性質: “覆帖”的核心功能是回複。它是對收到的“原帖”(或稱為“來帖”、“前帖”)的正式書面答複。
    • 輔助性與簡便性: 相較于正式的上行或平行公文(如“狀”、“申”、“咨”等),“覆帖”通常被認為是一種相對簡便、輔助性的文書形式。它可能用于處理相對次要的事務、進行初步溝通或作為正式回複前的确認。
    • 公文流程中的一環: 在古代公文處理流程中,收到來文(帖)後,相關官員或部門需要作出處理意見或回複,“覆帖”即是這種處理結果的書面載體之一。它記錄了處理意見或回複内容。
    • 内容關聯: “覆帖”的内容必須緊扣所回複的“原帖”,針對其中的問題、請求或指令進行回應。
  3. 曆史語境與演變:

    • “覆帖”一詞及其所指的文書形式,在宋、元、明時期的公文體系中較為常見。例如,宋代官員在處理公務時,常使用“帖”和“覆帖”進行溝通。
    • 明代以後,隨着公文制度的演變和規範化,“帖”作為正式公文文種的地位逐漸下降或轉化,“覆帖”一詞的使用也隨之減少,其功能可能被其他更規範的文書(如“呈”、“詳”、“咨呈”等)所吸收或替代。但其“回複”的核心含義保留在“覆”(或寫作“複”)字中,如“覆文”、“覆函”。

“覆帖”指古代用于正式回複收到的公文(通常稱為“帖”)的一種相對簡便的輔助性文書。它體現了文書處理中的回複環節,内容需針對原帖,形式相對簡便,常見于宋明時期的公文往來中。其本質是“回複性便牒”或“答複文書”。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覆帖”是一個古代文書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文書或信函後附加的機密單帖,用于補充說明不便在正文中公開的内容。其作用類似于現代文件中的“機密附件”。

二、曆史用例

  1. 宋代應用
    周密《齊東野語·誅韓本末》記載,周筠曾用覆帖密報事變;文天祥在《議糾合兩淮複興》詩序中提到,通過覆帖傳遞機密信息。
  2. 形式特點
    通常與主文書分開書寫,作為副件存在,确保機密性。

三、發音與字義

四、現代關聯

該詞屬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見于研究宋代文書制度的文獻。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齊東野語》等宋代史料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八脈彪發藏埋操蹈柴禾垛垂鑒淳源登幽州台歌地理信息系統地政董振頓軍樊蠻鳳條戈刃公廉官常規勉國道故障行菴鴻健患疾嘒嘒諱匿講勖攪合金蜼彜扃試蠲平坎井之蛙朗夜了辦掠海馬厮鬧嘤嘤諾金仆輿傾家敗産傾潑攘往熙來熱帶雨林氣候入易山賊哨馬勝壤順墨絲窩俗套太廟填寫通用兩栖攻擊艦投漆翫味僞荊卿圍落違約五色花子狝猴江蕭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