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家謂五方之帝。
道家謂五方之帝。 唐 杜甫 《玉台觀》詩:“宮闕通羣帝,乾坤到十洲。” 仇兆鳌 注:“道書:天有羣帝,而大帝最尊。羣帝,五方之帝也。”
羣帝為“群帝”的異體字形式,現代漢語規範書寫為“群帝”。該詞屬于古代漢語詞彙,多用于宗教、曆史文獻中,具體釋義如下:
基本釋義
“群帝”指代多位天帝或帝王,常見于道教典籍及曆史文獻中。其中“群”表示衆多,“帝”在古代既可指天帝(如五方上帝),亦可指人間帝王。例如《楚辭·九歌》中“群帝”指衆天神,而《史記·封禅書》則用“群帝”代指曆代受封的帝王。
語源演變
“群”本義為羊群聚集,後引申為“衆多”;“帝”在甲骨文中象征祭天權柄,商周時期特指最高神祇。兩字組合後,最早見于《周禮·春官》中“以祀群帝”的祭祀記載,漢唐後逐漸擴展至指代曆史帝王群體。
使用場景
現代多見于古籍研究及宗教語境。如道教《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稱“群帝朝元”描述衆神朝拜元始天尊的場景;曆史文獻中則用于概括某一時代的帝王群體,如“秦漢群帝”。
參考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華書局《辭源》(第三版)、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
“羣帝”是“群帝”的異體寫法(“羣”為“群”的古字),屬于道家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1. 核心詞義
指道家信仰中的“五方之帝”,即主宰五方的天帝。這一概念源于道教對天地秩序的劃分,五方對應五行、五色等宇宙元素。
2. 文獻出處
唐代杜甫《玉台觀》詩雲:“宮闕通羣帝,乾坤到十洲。” 清代仇兆鳌在注解中明确:“道書:天有羣帝,而大帝最尊。羣帝,五方之帝也。”。此處通過玉台觀的宏偉景象,隱喻道教宮觀連通五方天帝的宗教意象。
3. 文化關聯
五方天帝在道教體系中分别掌管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常與五行(木、火、金、水、土)和五色(青、赤、白、黑、黃)相配,構成傳統宇宙觀的重要部分。
注意:部分網頁(如、3)标注拼音為“dǐ dì”,實為誤讀。根據權威辭書及漢字規範,“群帝”正确拼音應為qún dì。
保有部目蟬槐垂則道趣蹈轍大雄大顔點地梵墖飛英鋒骨拂除扶匡格筆管轄沽賣寒片還元大品毽兒叫勁拘墟墾民狂渎狂攘鬎疬老魚跳波鸾單論辜率時門柱篾如鳴顧牛渚矶瓶墜簪折破不剌洽博德聞虔切千乘之國勍寇戚族榷論三刻蛇腹斷申重勢子蜀國司令部私谥讨沒趣鐵門限筆銅竹律湍濑拖船枉直同貫無大無小五星聚吳中枵朽新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