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讨辯論。《新唐書·劉洎傳》:“ 太宗 好持論,與公卿言古今事,必往復難詰、究臧否……手詔答曰:‘非慮無以臨下,非言無以述慮,雖然,驕人輕物,恐由榷論緻之。’”
“榷論”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表示商讨、辯論或深入讨論的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榷論”由“榷”和“論”二字組成:
該詞常用于描述對某一議題的深入探讨,尤其強調邏輯性和嚴謹性。例如:
《新唐書·劉洎傳》中記載,唐太宗與群臣讨論古今事務時,常“往復難詰、究臧否”,即通過反複辯論來探究是非。太宗曾下诏提到:“驕人輕物,恐由榷論緻之”,意為過度辯論可能導緻驕傲輕慢。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源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新唐書》或權威詞典(如滬江詞典)。
《榷論》是一個成語,指的是辯論或讨論的過程和内容。這個詞源于古代商賈在市場上談判、交流的場景。商賈為了确定商品價格、交易條件等,會進行激烈的辯論和讨論,以達到最好的交易結果。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一種思想交流和辯論的形式。
《榷論》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木和言,它們分别代表木頭和言語。共有14個筆畫,其中“榷”部分有10個筆畫,而“論”部分有4個筆畫。
《榷論》的繁體字形為「搉論」,部分字的構造和寫法有些不同,但整體含義和用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有一種古代寫法是“榷論”,其中“榷”字的寫法與今天一樣,但“論”字的構造有所區别。
1. 在這場會議上,我們應該圍繞這個問題展開充分的榷論。
2. 學術界對于這個理論存在争議,需要進行一番深入的榷論。
榷論不足、深入榷論、榷定、深思熟榷
近義詞:辯論、讨論、交流
反義詞:閉口不談、不争辯、不讨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