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地的意思、點地的詳細解釋
點地的解釋
猶着地。 宋 吳坰 《五總志》:“於衆中求腳根點地者,百無二三焉。”《水浒傳》第五三回:“ 李逵 怕将起來,幾遍待要住腳,兩條腿那裡收拾得住,卻似有人在下面推的相似,腳不點地,隻管的走去了。” 茹志鵑 《高高的白楊樹·百合花》:“在自己挂包裡掏了一陣,摸出兩個饅頭,朝我揚了揚,順手放在路邊石頭上,說:‘給你開飯啦!’說完就腳不點地的走了。”
詞語分解
- 點的解釋 點 (點) ǎ 細小的痕迹或物體:點滴。斑點。點子(a.液體的小滴,如“水點點”;b.小的痕迹,如“油點點”;c.打擊樂器演奏時的節拍,如“鼓點點”;d.主意,辦法,如“請大家出點點”;e.最能說明問
- 地的解釋 地 ì 人類生長活動的所在:地球(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說。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質。地殼。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陸地。地下。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地球上的
網絡擴展解釋
“點地”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1.基本含義:接觸地面
- 釋義:指腳或物體接觸地面。常見于古典文學或口語中,強調動作的瞬間性。例如《水浒傳》第五三回描述李逵“腳不點地”行走,形容其行走速度快且腳步輕盈。
- 用法:多用于“腳不點地”“腳尖點地”等短語,如現代例句“縱身一躍,腳尖點地”。
2.引申含義:動作輕快
- 釋義:形容人走路時腳步輕盈、靈活,不拖沓。例如茹志鵑《百合花》中“腳不點地地走了”,突出人物行動的敏捷與輕快。
- 使用場景:可描述人的步态(如舞蹈、奔跑),也可比喻事物狀态的輕盈(如“落葉點地”)。
補充說明
- 詞源: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吳坰《五總志》,帶有文言色彩。
- 結構:動詞+名詞,強調瞬間的觸地動作或持續的狀态(如)。
如果需要更詳細的例句或語境分析,可參考、3、4中的古典及現代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點地的意思
《點地》是中文詞彙,指的是在地面上做點狀的标記,以示某種特定的含義或方向。
拆分部首和筆畫
《點地》的拆分部首為“十”,筆畫數為4。
來源
《點地》一詞來源于古代的軍事用法。古時候,軍隊在行進中常常需要進行布陣或安全标記。為了方便,他們會在地面上用刷子、顔料或其他材料做出點狀标記,從而指示出相應的信息。
繁體
《點地》的繁體寫法為「點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對于《點地》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早期寫法包括「點」與「地」的組合寫法,如「點地」或「點土」。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寫法。
例句
1. 他在地上用紅色顔料點了幾個地方,作為前進方向的标記。
2. 這個旅遊團的導遊在沙灘上用木棒點地,指引遊客前進的方向。
組詞
點字旁、點狀、定點
近義詞
标記、标注、标記地點
反義詞
抹地、抹掉标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