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沒趣的意思、讨沒趣的詳細解釋
讨沒趣的解釋
猶言自找難堪。《大馬扁》第四回:“ 曾嗣卿 道:‘這又何苦呢?怕説得多時,反讨沒趣,豈不更失臉面!’” 徐志摩 《巴黎的鱗爪·九小時的萍水緣》:“我心裡直怔怔的怕讨沒趣。可是回話來了--她就走了,你跟着去吧。”
詞語分解
- 讨的解釋 讨 (討) ǎ 查究,處治:檢讨。 征伐,發動攻擊:讨伐。聲讨(宣布罪行而加以抨擊)。 研究,推求:研讨。探讨。 索取:讨還(俷 )。 求,請求:讨教(刼 )。讨饒。 惹:讨厭。讨人喜歡。 娶:讨老婆
- 沒趣的解釋 ∶沒有面子沒有人理他,他覺得沒趣,隻好走了 ∶難堪自讨沒趣 ∶沒有意思詳細解釋難堪;失面子;沒有意思。 元 無名氏 《隔江鬥智》第二折:“俺們不要在這裡,喜酒沒得喫,還要惹場沒趣,不如回去了罷。”
網絡擴展解釋
“讨沒趣”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tǎo méi qù,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指因言行不當或不合時宜,導緻自己陷入難堪、尴尬的境地,即“自找難堪”。常用于形容因主動招惹或介入某事而反遭冷遇。
2.出處與用法
- 出處:最早見于晚清小說《大馬扁》和《文明小史》,如“反讨沒趣,豈不更失臉面!”(《文明小史·第六回》)
- 語境:多用于口語,帶有貶義,可指責他人言行無聊,或自嘲某行為導緻尴尬。例如:“明知對方不歡迎,何必去讨沒趣?”
3.使用場景
- 人際交往:形容因多話、多事而招緻反感,如強行加入談話卻無人回應。
- 文學表達:用于小說、散文中刻畫人物窘态,如徐志摩筆下“怕讨沒趣”的心理描寫。
4.例句參考
- 和妄自尊大的人說話,真是自讨沒趣。
- 他本想調解矛盾,結果反讨沒趣,被雙方奚落。
5.近義詞與延伸
- 近義詞:自取其辱、自找難堪。
- 反義詞:識趣知機、進退有度。
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百度百科》。
網絡擴展解釋二
讨沒趣
《讨沒趣》是一種用來形容某事或某人無聊、無趣的詞語。在生活中常常用來表達對某種乏味情況或人的不滿或厭煩。
拆分部首和筆畫
《讨沒趣》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讠、木、足,共有9個筆畫。
來源
《讨沒趣》最早出現于中國民間語言中,是由廣東話演化而來的粵語詞彙。後來被廣泛使用在中文社交媒體和口語中。
繁體
《讨沒趣》的繁體字為「討沒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讨沒趣」的寫法可能因地區而異。在古籍中,可能使用的表達或寫法有:「討無味」、「討無聊」等。
例句
1.他一點兒意思都沒有,整個人讨沒趣。
2.我聽完他的演講後覺得讨沒趣透了。
組詞
讨厭、沒趣、無聊、乏味、無趣、無聊透頂、令人讨厭等。
近義詞
無趣、無聊、乏味、枯燥
反義詞
有趣、有意思、精彩、有味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