勍寇的意思、勍寇的詳細解釋
勍寇的解釋
強敵。 南朝 宋 顔延之 《陽給事诔》:“堅守四旬,上下力屈,受陷勍寇,士師奔擾。”《宋書·宗室傳論》:“ 烈武王 覽群才,揚盛策,一舉磔勍寇,非曰天時,抑亦人謀也。”
詞語分解
- 勍的解釋 勍 í 強:勍敵。強大。 筆畫數:; 部首:力; 筆順編號:
- 寇的解釋 寇 ò 盜匪,侵略者,亦指敵人:盜寇。賊寇。 侵略者來侵犯:寇邊。 姓。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勍寇”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勍”和“寇”兩個部分組成,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
勍(qíng)
- 含義:表示“強、有力”。形聲字,從“力”,“京”聲,本義與力量相關。
- 常見搭配:如“勍敵”(強敵)、“勍盜”(強寇)等。
-
寇(kòu)
- 含義:指“強盜、侵略者”或“敵人”。會意字,從“宀”(房屋)、“元”(人)、“攴”(持械擊打),本義為入侵者。
- 引申義:可作動詞,表示“侵犯”(如“寇邊”)或名詞“外敵”(如“海寇”)。
-
組合義
- 勍寇:指“強敵”或“強大的侵略者”,常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難以抗衡的對手。
二、文獻用例
- 南朝宋·顔延之《陽給事诔》:“受陷勍寇,士師奔擾。”
- 《宋書·宗室傳論》:“一舉磔勍寇,非曰天時,抑亦人謀也。”
(注:以上用例均出自古典軍事或曆史文本,強調敵方勢力的強大。)
三、擴展說明
- 近義詞:勍敵、強寇、勁敵。
- 反義詞:弱旅、殘兵。
- 文化背景:該詞多用于古代戰争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可見于曆史小說或學術研究。
如需進一步了解字形演變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或搜狗百科()的詳細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勍寇
勍寇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指兇惡的盜賊,專指橫行鄉野的賊寇。
拆分部首和筆畫
勍寇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勹(包字旁)和寇(害字旁)。勹部表示包裹,寇部表示盜賊。在常用漢字中,勍寇的總筆畫數為20。
來源
勍寇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用來形容當時長江一帶的盜賊橫行。
繁體
勍寇的繁體字為「降寇」。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勍寇的寫法有所變化。根據《康熙字典》收錄的字形,勍寇的古字形為「勍寇」,其中「勍」字的上方有三個點,表示火焰,寓意兇惡、暴行之意。
例句
1. 這片鄉野被勍寇荼毒,百姓們生活在恐懼中。
2. 英雄義士們奮起抵抗勍寇的侵擾,保衛了家園。
組詞
勍暴、勍寇橫行、掃蕩勍寇
近義詞
亡命之徒、強盜、土匪
反義詞
義士、忠誠、正直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