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筆架。 唐 陸龜蒙 《初入太湖》詩:“微茫誠端倪,遠嶠疑格筆。”
(2).謂擱筆,停止寫作。 宋 蘇轼 《答李昭玘》:“觀足下新製,及 魯直 、 無咎 、 明略 等諸人唱和,於拙者便可格筆,不復措辭。”
“格筆”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筆架
指古代文房用具中用于擱置毛筆的架子。例如唐代陸龜蒙在《初入太湖》詩中提到“遠嶠疑格筆”,即用山巒的形态比喻筆架的輪廓。
擱筆,停止寫作
表示暫停書寫或創作的行為。宋代蘇轼在《答李昭玘》中寫道“便可格筆,不復措辭”,意為因他人作品優秀而自謙擱筆。
“格”字本義與樹木枝條相關(如《說文解字》釋為“木長貌”),後衍生出“規格”“格局”等抽象含義。在“格筆”中,“格”取動詞“擱置”或名詞“支架”之意,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文房用具研究文獻,以獲取更詳盡的考證。
意思:《格筆》是一個漢字詞組,表示用筆書寫或繪畫時重視每一個筆畫和字形的規範與美感。
拆分部首和筆畫:《格筆》的部首是“⺮”(竹字旁),它由4個筆畫組成。
來源:《格筆》這個詞來源于中國書法和繪畫的理論和實踐。在書法和繪畫中,強調用筆的力度、方向和速度來表達意思和表現美感。
繁體:《格筆》的繁體字為「格筆」。
古時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字形較為繁複,但仍保留着《格筆》的基本結構和筆畫。古代的書法家和繪畫家非常注重筆畫的規範與美感。
例句:他寫字很認真,總是格筆工整。
組詞:格子、規格、幾何等。
近義詞:規範、規矩、準确。
反義詞:隨意、不拘一格、潦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