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紛亂貌。《楚辭·嚴忌<哀時命>》:“摡塵垢之狂攘兮,除穢累而反真。” 朱熹 集注:“狂攘,亂貌。” 漢 馬融 《圍棋賦》:“狂攘相救兮,先後并沒。”
(2).猖狂作亂。 唐 皮日休 《新城三老董公贊》:“ 項 氏狂攘,賊我 懷王 。”
關于“狂攘”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狂攘”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狂”(kuáng)和“攘”(rǎng)組合而成,主要有兩層含義:
紛亂貌:形容混亂無序的狀态。
猖狂作亂:指肆意妄為、擾亂秩序的行為。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文學創作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需注意語境差異:
如需進一步了解“攘”字的演變或古籍例句,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狂攘是一個形容詞,意為狂亂、混亂不堪的狀态。這個詞多用來形容人的行為或情緒表達的劇烈和無序,也可以用來形容某種環境或局勢的動蕩不安。
狂攘的拆分部首為犭(犬首)和攵(又稱攴,表示打擊的手)。它的總筆畫為15畫。
狂攘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它的意義在古代漢字中沒有一個完全對應的字形,而是通過合并兩個字義相近或相關的漢字形成。因此,狂攘是由狂和攘兩個字合體而成的。繁體字為「狂攘」。
在古代,狂攘并不是一個獨立的漢字,在古代字典中無法找到對應的字形。然而,由于狂和攘本身都是古代常用的漢字,它們有各自獨立的漢字書寫形式。
1. 他情緒狂攘,竟然将整個房間打得一片狼藉。
2. 這個城市的街道狂攘不堪,人流如潮,十分擁擠。
狂草、狂妄、攘去、攘外、攘臂等。
激烈、狂暴、騷亂、動蕩。
平靜、安定、和諧、有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