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足稱道;不值得說;沒有什麼了不起。《南齊書·氐傳》:“況蕞爾小豎,方之篾如,其取殲殄,豈延漏刻。”
“篾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事物或人物不足稱道、不值得提及,含有輕視或貶低的意味,可理解為“沒什麼了不起”。
2. 出處與用法
源自《南齊書·氐傳》中的例句:“況蕞爾小豎,方之篾如,其取殲殄,豈延漏刻。”。句中通過“篾如”強調對方(氐族勢力)的微不足道,表達輕蔑态度。
3. 現代語境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多出現在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作品中,日常交流一般用“不值一提”“不足挂齒”等替代。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背景,可參考《南齊書》相關研究文獻。
篾如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由“篾”和“如”兩個字組成。
篾如的意思是“像篾一樣”。篾是一種用于編織筐簍等器具的材料,因此篾如表示某物或某人的樣子或性質與篾相似。
篾如的“篾”字的部首是竹(⺮),它含有12個筆畫;“如”字的部首是女(女),它含有7個筆畫。
篾如一詞最早見于《列子·湯問篾如》一篇,出現在戰國時期。據說篾如起初是用來描繪女子美麗的形容詞,後來逐漸延伸到描寫其他事物或人的相似之處。
篾如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篾如”。
在古時候,篾如的“篾”字寫作“篾”、“莫”,“如”字寫作“似”。
他的笑容篾如春風,讓人感到溫暖和愉悅。
篾如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篾絲(用篾制作的絲線)、篾片(用于編織的薄片材料)等。
與篾如意思相近的詞語有:似篾、宛如、仿佛等。
與篾如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截然不同、迥然不同、毫不相像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