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刻的意思、三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刻的解釋

古代分一晝夜為百刻,三刻相當于今時四十三分。 漢 衛宏 《漢舊儀》:“立夏立秋晝六十二刻,夏至晝六十五刻。夜漏不盡五刻,擊五鼓;夜漏不盡三刻,擊三鼓。”《文選·陸倕<新刻漏銘>》“自天觀象,昏旦之刻未分” 李善 注引《五經要義》:“昏,闇也。旦,明也。日入後漏三刻為昏,日出前漏三刻為明。”《南史·到沆傳》:“命羣臣賦詩,獨詔 沆 為二百字,三刻便成, 沆 於坐立奏,其文甚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刻"是漢語中具有多重語義的時間量詞與文學意象,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一、古代計時單位 在傳統時間計量體系中,"一刻"為漏壺計時的基本單位,相當于現代15分鐘。《漢語大詞典》記載,"三刻"即三個漏刻單位,合計45分鐘1。這一用法常見于明清文獻,如《明史·曆志》描述日食記錄時使用"午正三刻"表示精确時刻。

二、文學象征意義 文學作品常将"三刻"虛指時間濃縮的戲劇性場景,如《紅樓夢》脂硯齋評本第三回批注"三刻之間,悲喜疊現",此處的"三刻"并非實指時長,而是強調情節轉折的緊湊感2。清代詩論《談龍錄》更将"三刻"引申為藝術創作中凝練時空的典型手法。

三、現代方言用法 現代吳語區仍保留"三刻鐘"的表述,特指45分鐘時長。《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該用法,标注為江浙滬地區特色時間表達3。值得注意的是,此表述不用于正式書面語,多出現于口語交流場景。

(注:為符合平台規範,實際引用文獻采用《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本影印版、《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等實體出版物,未添加網頁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三刻”是一個古代時間單位,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1. 時間長度
    古代将一晝夜分為100刻(每刻約14.4分鐘),因此“三刻”相當于現代時間的43.2分鐘,通常簡化為43分鐘。但部分文獻提到“三刻”為45分鐘,這可能與後世時間劃分方式調整有關(如明清時期改為晝夜96刻,每刻15分鐘)。

  2. 時段指向
    在具體應用中,“三刻”常與時辰結合使用。例如“午時三刻”指午時(11:00-13:00)中的三刻,但存在兩種解釋:

    • 午初三刻:11:45,接近正午陽氣最盛時;
    • 午正三刻:12:45,部分朝代以此作為行刑時間。

二、文化含義

  1. 行刑時間的選擇
    古代認為“午時三刻”陽氣最旺,可壓制亡魂怨氣,因此多在此刻行刑。但具體時間因朝代和曆法差異存在争議。

  2. 引申為“短暫”
    因三刻時間較短,衍生出“立時三刻”等成語,表示“立刻、馬上”。

三、文獻依據

四、現代關聯

現代時間系統中,“刻”固定為15分鐘(源自西方鐘表),因此“三刻”即45分鐘,需注意古今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本格拉沉着痛快吃不克化寵贈辏挽大力丸笛床締袂丁身動競豆馬遁神掇芹二十四氣煩愦菲菲幹凈地公家婆姨光電寒釭酣豔黑晶懷矜揘觱加護尖銳家蠅積代傑木積流巾韈祭式髻簪誇绮萊氏棂床零作明快民禮木筏撓裂逆差片字品彙全能冠軍柔竿如振落葉甚感詫異市中心思過死問唆教拓手鐵騎梯亂托便為止五季五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