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取進止的意思、取進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取進止的解釋

古代奏疏末所用的套語。猶言聽候旨意,以決行止。 宋 嶽飛 《奏乞出師劄子》:“然後乞身歸田裡,此臣夙夜所自許者。臣不勝拳拳孤忠昧死一言,取進止。” 宋 嶽飛 《奏辭少保第四劄子》:“庶使臣稍安愚分,别效寸長,仰報陛下天地生成之德。幹冒斧鉞,臣不任戰慄俯伏俟命之至,取進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取進止”是古代奏疏中常用的套語,主要用于文末表示對君主的請示,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該詞字面意為“聽候旨意以決定行動”,即臣子在上奏時表達對皇帝裁決的尊重。其核心包含兩層:

  1. 謙卑态度:強調奏議内容需君主最終定奪;
  2. 程式化用語:宋代官方文書中形成固定結尾格式。

二、文獻用例
最典型的例子見于嶽飛的奏疏:

三、結構解析
詞語由“取(聽取)”“進(呈報)”“止(終止)”三字構成,生動呈現古代官僚體系“請示-裁決”的運作邏輯。值得注意的是,這與單獨使用的“進止”(指進退舉止)含義有明顯區别。

擴展說明
該用語盛行于宋代奏議文書,明清時期逐漸被“伏候聖裁”等新套語取代。其曆史演變反映了君臣禮儀表達方式的變遷。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取進止的意思

《取進止》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取得理想目标或停止行動。

拆分部首和筆畫

《取進止》的拆分部首是“又”和“止”,筆畫分别是兩畫和四畫。

來源和繁體

《取進止》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子罕》:“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其中“不知言”是指不知道如何言辭,因而無法與人交流和識别人物。後來,人們将“不知言”解讀為“人不知我,我以了然”,意思是主動與人溝通,取得理解并達到自己的目标。到了明代,取進止逐漸演變為今天的成語。

在繁體字中,取進止的寫法為 “取進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取進止可以寫作“取進屮”。

例句

他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取得了自己的理想,真是取進止的好榜樣。

相關詞語

組詞:取得、進取、進步、停止、前進、進展。

近義詞:達到目的、得到成果、成功。

反義詞:退步、停滞、不進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