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戃恍 ”。亦作“ 戃怳 ”。1.失意貌。《楚辭·劉向<九歎·逢紛>》:“心戃慌其不我與兮,躬速速其不吾親。” 洪興祖 補注:“戃慌,失意。” 唐 韓愈 《泷吏》詩:“胡為此水邊,神色久戃慌。” 宋 王安石 《夢黃吉甫》詩:“舟輿來何遲,北望屢戃怳。” 宋 陸遊 《訪楊先輩不遇因至石室》詩:“出門還戃恍,列屋打碑聲。” 清 姚鼐 《偕方坳堂登牛頭宿幽栖寺》詩:“仰思萬古正戃怳,飛鳥忽逝投滄洲。”
(2).難以索解;不可測度。 宋 蘇轼 《上富丞相書》:“至於曲學小數,茫昧戃怳,而不可知者,皆獵其華而咀其英,泛其流而涉其源。” 宋 彭乘 《續墨客揮犀·渡觀江風作》:“有 黃魯直 草書扇頭子,題 韋應物 詩曰:‘獨憐幽草澗邊生……’即取視,戃恍之際曰:‘我猶不識,鬼寧識之乎?’持以獻之。”
“戃慌”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
表示“失意的樣子”或“迷茫、難以理解的狀态”。具體包含兩層含義:
發音
拼音為tǎng huāng(部分文獻注音為 tǎnghuāng),其中“慌”讀輕聲。
古代用例
異體寫法
該詞有變體形式,如“戃恍”“戃怳”,均表相同含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可參考《楚辭》或唐宋詩文相關注解。
戃慌是一個意思非常具有特色的詞彙,它的意思是擔驚受怕、驚慌失措的狀态。
戃慌的部首是戈,拆分成兩個部分是戈+黃。它的總筆畫數為12劃。
戃慌這個詞最早見于《漢書·付充國傳》:“充國見之,戃慌失色爲色爲。”意思是充國看到這個景象後變得驚慌失色。後來,這個詞逐漸被人們引申為驚慌失措的意思。
戃慌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戃慌」。
在古時候,戃慌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古文寫法為「惝慌」。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彙的形态發生了一些變化。
1. 因為突然遇到地震,人們陷入了一片戃慌之中。
2. 接到這個噩耗後,他整個人都處于戃慌的狀态。
戃慌的相關詞彙有:戃然(戰兢恐怖、驚慌失措)、戃然而起(戰兢恐怖地站起來)。
戃慌的近義詞有:驚恐、驚慌、驚慌失措。
戃慌的反義詞有:鎮定、平靜、沉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