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忘言的意思、忘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忘言的解釋

(1).謂心中領會其意,不須用言語來說明。語本《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國 魏 曹植 《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隱士,鬚髮皆皓然,策杖從我遊,教我要忘言。” 宋 陳師道 《次韻德麟植桧》:“蕭蕭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慚搜句百無功。”

(2).指不借語言為媒介而相知于心的友誼。《晉書·山濤傳》:“後遇 阮籍 ,便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唐 韓愈 《祭薛中丞文》:“況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

(3).忘其所言;不須言說。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言事·抗疏中辍》:“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權奸已敗,即往事果真,亦當忘言,此等追叙,似乎蛇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忘言”是一個漢語詞彙,源自道家哲學,意指通過内心直覺體悟真理,而超越言語表達的境界。字面上,“忘”表示忘記,“言”指言語,合起來指忘記或舍棄言語的束縛,強調在精神或哲學層面達到一種無需語言即可理解的超然狀态。這一概念最早見于《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意思是言語隻是傳達意義的工具,一旦領悟了真意,言語便可舍棄。在日常使用中,“忘言”常用于描述藝術、哲學或情感體驗中,那種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深邃感受,如“陶淵明詩中常有忘言之境,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從漢語詞典角度,權威解釋如下:

為提升權威性,本解釋參考了以下可靠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忘言”是一個源自中國古典哲學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1. 哲學本義
    源于《莊子·外物》的“得意而忘言”,指通過語言傳遞思想後,真正領悟内涵時,語言本身已不再重要。這種思想強調超越文字束縛,追求内在意境的體悟,與道家“大道至簡”的理念一脈相承。

  2. 引申含義

  1. 文學應用
    常見于詩詞中表達超然心境,如陶淵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後世文人多借此傳遞隻可意會的禅意或情感。

該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言不盡意”的認知,強調精神共鳴高于語言形式,在哲學、人際交往與文學創作中均有深遠影響。

别人正在浏覽...

暗約私期白往黑來比年場強儀陳迹癡子淳素樗社錯手丹艧蹈人舊轍導谀得解防芽遏萌風雨否定蝠蛇各司其職公擔汗洽股栗黃蘗荒外家鬼将本求財簡忽肩挑腳邊路架子花臉積惡基音駿騾欿憾匡賛禮将裡老羅紋石麥雨眉蛾面禳面诤眇思辇上蹑蹻擗易牆立乾谿遷正黜色青磷邛筰軟硬不吃煞車殊錫殊制思舊調光通學土德退槽雯蓋喜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