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心中領會其意,不須用言語來說明。語本《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國 魏 曹植 《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隱士,鬚髮皆皓然,策杖從我遊,教我要忘言。” 宋 陳師道 《次韻德麟植桧》:“蕭蕭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慚搜句百無功。”
(2).指不借語言為媒介而相知于心的友誼。《晉書·山濤傳》:“後遇 阮籍 ,便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唐 韓愈 《祭薛中丞文》:“況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
(3).忘其所言;不須言說。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言事·抗疏中辍》:“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權奸已敗,即往事果真,亦當忘言,此等追叙,似乎蛇足。”
“忘言”是一個源自中國古典哲學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哲學本義
源于《莊子·外物》的“得意而忘言”,指通過語言傳遞思想後,真正領悟内涵時,語言本身已不再重要。這種思想強調超越文字束縛,追求内在意境的體悟,與道家“大道至簡”的理念一脈相承。
引申含義
該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言不盡意”的認知,強調精神共鳴高于語言形式,在哲學、人際交往與文學創作中均有深遠影響。
《忘言》是一個中文詞語,意為“忘記說話”或“無言”。它可用于形容某人在某個情境下對話中沒有回應或者沒有什麼話可說。
《忘言》這個詞由“心”和“言”兩個部首組成。
它共有7筆畫,其中“心”部有4筆, “言”部有3筆。
《忘言》一詞最早見于唐代的《史記·劉敬叔列傳》:“鄰人問之,洛曰:吾忘言矣。”
這句話意思是洛回答鄰人的問題時,突然忘記了要說的話。
繁體字“忘言”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代的《忘言》字寫法于現代有所不同。
以楷書為例:
於禪老師:“忘言作禪無障。良久曰:如何是禪無障。師曰:如今黃粱夢,還得放早。不放早,人天難報。”
1. 他面對記者的提問,陷入了一時的忘言。
2. 會議上,他在大家的期待中隻是微笑而已,完全忘言。
忘記、忘情、失言、遺言、默然
默不作聲、閉口無言、靜默不語、默默無語
言之有物、滔滔不絕、說個不停、口若懸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