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奏疏末所用的套语。犹言听候旨意,以决行止。 宋 岳飞 《奏乞出师札子》:“然后乞身归田里,此臣夙夜所自许者。臣不胜拳拳孤忠昧死一言,取进止。” 宋 岳飞 《奏辞少保第四札子》:“庶使臣稍安愚分,别效寸长,仰报陛下天地生成之德。干冒斧鉞,臣不任战慄俯伏俟命之至,取进止。”
“取进止”是古代奏疏中常用的套语,主要用于文末表示对君主的请示,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该词字面意为“听候旨意以决定行动”,即臣子在上奏时表达对皇帝裁决的尊重。其核心包含两层:
二、文献用例
最典型的例子见于岳飞的奏疏:
三、结构解析
词语由“取(听取)”“进(呈报)”“止(终止)”三字构成,生动呈现古代官僚体系“请示-裁决”的运作逻辑。值得注意的是,这与单独使用的“进止”(指进退举止)含义有明显区别。
扩展说明
该用语盛行于宋代奏议文书,明清时期逐渐被“伏候圣裁”等新套语取代。其历史演变反映了君臣礼仪表达方式的变迁。
《取进止》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取得理想目标或停止行动。
《取进止》的拆分部首是“又”和“止”,笔画分别是两画和四画。
《取进止》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子罕》:“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其中“不知言”是指不知道如何言辞,因而无法与人交流和识别人物。后来,人们将“不知言”解读为“人不知我,我以了然”,意思是主动与人沟通,取得理解并达到自己的目标。到了明代,取进止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成语。
在繁体字中,取进止的写法为 “取進止”。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取进止可以写作“取進屮”。
他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自己的理想,真是取进止的好榜样。
组词:取得、进取、进步、停止、前进、进展。
近义词:达到目的、得到成果、成功。
反义词:退步、停滞、不进取。
败将半篮脚步行倡道城河彻止叱罗仇人相见,分外眼明次贫丹陛丹跸打样大余顶呱顶门户敌情坊中语丰民干草堆隔手拐脖儿棺中悬镜黄金约皇堂嘉禾翦彩胶葛济化惊魂丧魄金枝机速句眼开藩乐翁流求缕罗媒红缗緜闵慰呕逆霹雳请状逡巡酒散节三司屎溺守具霜罗水粒吮咂四奥岁考谈兵躺尸桃红卫布响报先逝遐延晞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