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取进止的意思、取进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取进止的解释

古代奏疏末所用的套语。犹言听候旨意,以决行止。 宋 岳飞 《奏乞出师札子》:“然后乞身归田里,此臣夙夜所自许者。臣不胜拳拳孤忠昧死一言,取进止。” 宋 岳飞 《奏辞少保第四札子》:“庶使臣稍安愚分,别效寸长,仰报陛下天地生成之德。干冒斧鉞,臣不任战慄俯伏俟命之至,取进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取进止”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谦敬用语,其核心含义指“听从对方决定是否采纳或执行”。该表述由三个单字构成:“取”表示采纳、听取,“进”指推进、施行,“止”则为终止、搁置,整体强调对决策权的尊重。该用法常见于臣子奏章、文人书信等场合,体现传统礼制中的尊卑关系。

从语义演变分析,“取进止”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公文程式,宋代朱熹《朱子语类》曾提及“奏劄言‘取进止’,犹言此劄之或进或止,皆听上旨”。现代语境中,其使用场景已大幅缩减,仅在研究古籍或历史剧作中可见遗存。

权威辞书释义佐证:

  1. 《汉语大词典》释为“旧时公文末尾用语,表示是否采纳或批准,请上级决定”,体现行政文书中的程序性功能。
  2. 《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特别指出其双重复合语义:既包含对决策者的尊重,又暗含“无论结果如何都坦然接受”的处世态度,反映传统儒家文化中的谦抑精神。

在语用学层面,该短语存在两类典型应用:

当代研究中,北京大学《中华文明史》专题指出,这类程式化用语实为古代行政体系“权责明晰”与“权力制衡”制度的具体语言表征,其消亡过程与现代社会科层制发展存在显著关联。

网络扩展解释

“取进止”是古代奏疏中常用的套语,主要用于文末表示对君主的请示,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该词字面意为“听候旨意以决定行动”,即臣子在上奏时表达对皇帝裁决的尊重。其核心包含两层:

  1. 谦卑态度:强调奏议内容需君主最终定夺;
  2. 程式化用语:宋代官方文书中形成固定结尾格式。

二、文献用例
最典型的例子见于岳飞的奏疏:

三、结构解析
词语由“取(听取)”“进(呈报)”“止(终止)”三字构成,生动呈现古代官僚体系“请示-裁决”的运作逻辑。值得注意的是,这与单独使用的“进止”(指进退举止)含义有明显区别。

扩展说明
该用语盛行于宋代奏议文书,明清时期逐渐被“伏候圣裁”等新套语取代。其历史演变反映了君臣礼仪表达方式的变迁。

别人正在浏览...

备御鞭呼丙殿常宿冲袭单刀直入登贤书丁田东户季子对理咄叱耳闻眼睹范张浮法玻璃高铁共辔勾使国储过头拄杖汉廒何伤黄金铸象讙譊架子猪敬老尊贤经世之才近履具明隽美昆山片玉窟眼零榆立侍柳摇金龙剑陋庐曼胡妙意鸣桐能手强圉恰恰相反容说嗓嗑烧瓶石薪施予双胞胎私股送差悚愧碎滴隋宫谈头同居童牛角马吐凤頽巧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