麤淺的意思、麤淺的詳細解釋
麤淺的解釋
亦作“麄淺”。1.淺顯,不深奧。《古尊宿語錄·舒州龍門佛眼和尚語錄》:“言雖麤淺,理實甚深。”
(2).粗陋淺薄。 宋 蘇轼 《答畢仲舉書》之一:“佛書舊亦嘗看,但闇塞不能通其妙,獨時取其麤淺假説以自洗濯,若農夫之去草,旋去旋生,雖若無益,然終愈於不去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詞曲·填詞名手》:“年來俚儒之稍通音律者,伶人之稍習文墨者,動輒編成一傳,自謂得 沉吏部 九宮正音之秘,然悠謬麄淺,登場聞之,穢及廣坐。” 明 李東陽 《<匏翁家藏集>序》:“辭賦歌行吟謡之屬皆詩也。是其去古雖遠,而為體固存。彼才之弗逮者,麄淺跼滞,欲進而不能強。” ********* 《社會主義的分析》:“﹝ 馬克思 ﹞著為《資本論》一書,發闡真理,不遺餘力,而無條理之學説,遂成為有統系之學理,研究社會主義者,鹹知所本,不復專迎合一般麤淺激烈之言論矣。”
詞語分解
- 麤的解釋 麤 ū 同“粗”。 筆畫數:; 部首:鹿; 筆順編號:
- 淺的解釋 淺 (淺) ǎ 從表面到底或外面到裡面距離小的,與“深”相對:深淺。淺灘。淺海。屋子進深淺。 不久,時間短:年代淺。 程度不深的:這篇文章很淺。淺薄。淺嘗。淺見。淺近。淺陋。 顔色淡薄:淺紅。淺淡。
網絡擴展解釋
“麤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解釋
-
淺顯不深奧
指内容或道理簡單易懂,缺乏深度。例如《古尊宿語錄》提到“言雖麤淺,理實甚深”,說明表面雖淺顯,但内在道理深刻。
-
粗陋淺薄
形容事物或見解粗糙、缺乏精妙。蘇轼在書信中自嘲對佛經的理解“麤淺假説”,比喻像農夫除草般反複修正仍顯淺薄。
二、出處與用法
-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佛學語錄和文人書信,多用于自謙或評價他人觀點。明代沈德符《野獲編》也用它批評某些詞曲創作水平低劣。
- 現代漢語中,“麤淺”已被“粗淺”替代,屬于生僻字詞,常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
三、語境差異
- 在佛學或哲學文本中,可能偏向中性描述(如“淺顯”);
- 在文藝批評中,則多含貶義(如“粗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古尊宿語錄》或蘇轼文集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麤淺"是一個中文詞彙,含義是形容某事物粗糙或不細緻。下面将分段解釋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麤 (cū) 由部首 "麥"(麥)和聲旁 "且"(ㄑㄧㄡˇ)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8。
- 淺 (qiǎn) 的部首是 "水"(水)和聲旁是 "少" (ㄕㄠˇ),它的總筆畫數為10。
來源和繁體:
- "麤淺" 來源于漢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在繁體字中,"麤"仍然是 "麤",而 "淺" 變為 "淺"。
古時候漢字寫法:
-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麤" 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
- "淺" 的古代寫法為 "淺",将 "水"(水)的形狀與 "少"(ㄕㄠˇ)的發音相結合。
例句:
- 他的手藝麤淺,還需要更多的訓練和經驗。
- 這個問題隻是涉及到麤淺的知識,不需要過于深入。
組詞:
- 麤糙 (cū cāo):粗糙,不細緻。
- 淺顯 (qiǎn xiǎn):淺顯易懂,不深奧。
- 淺薄 (qiǎn bó):知識或見識不深入。
近義詞:
- 粗糙 (cū cāo):不細緻,不平滑。
- 粗淺 (cū qiǎn):不深入,不深奧。
- 淺陋 (qiǎn lòu):淺薄、貧乏。
反義詞:
- 精細 (jīng xì):細緻,精确。
- 深入 (shēn rù):深入研究,深入了解。
- 高深 (gāo shēn):深奧,高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