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麤淺的意思、麤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麤淺的解釋

亦作“麄淺”。1.淺顯,不深奧。《古尊宿語錄·舒州龍門佛眼和尚語錄》:“言雖麤淺,理實甚深。”

(2).粗陋淺薄。 宋 蘇轼 《答畢仲舉書》之一:“佛書舊亦嘗看,但闇塞不能通其妙,獨時取其麤淺假説以自洗濯,若農夫之去草,旋去旋生,雖若無益,然終愈於不去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詞曲·填詞名手》:“年來俚儒之稍通音律者,伶人之稍習文墨者,動輒編成一傳,自謂得 沉吏部 九宮正音之秘,然悠謬麄淺,登場聞之,穢及廣坐。” 明 李東陽 《<匏翁家藏集>序》:“辭賦歌行吟謡之屬皆詩也。是其去古雖遠,而為體固存。彼才之弗逮者,麄淺跼滞,欲進而不能強。” ********* 《社會主義的分析》:“﹝ 馬克思 ﹞著為《資本論》一書,發闡真理,不遺餘力,而無條理之學説,遂成為有統系之學理,研究社會主義者,鹹知所本,不復專迎合一般麤淺激烈之言論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麤淺(cū qiǎn)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現多寫作“粗淺”,其核心含義指事物表面粗糙、不精細,或指認知、見解浮于表面、不夠深入。以下從權威辭書角度分層解析:


一、本義與字形溯源

  1. “麤”的本義

    《說文解字》釋“麤”為“行超遠也”,本指群鹿疾奔揚塵之狀,引申為“粗糙、不精”㈠。其字形由三“鹿”組成,突顯雜亂、粗疏之意。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版)。

  2. “淺”的釋義

    《漢語大詞典》注“淺”為“不深”,既指物理深度(如“水淺”),亦指學識、見解的膚淺㈡。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4年版)。


二、詞義引申與用例

  1. 形容事物粗劣簡陋

    如《漢書·藝文志》載“庶得麤淺”,指學問或器物粗疏簡陋㈢。

    來源: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點校本)。

  2. 指認知或見解淺薄

    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批評“麤淺之論”,強調治學需避表面之見㈣。

    來源:章學誠《文史通義》(中華書局1985年版)。


三、現代規範與用法

現代漢語以“粗淺”為規範字形(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為:


四、文獻佐證

《淮南子·要略》以“麤淺”形容學說未達精微:“攬掇遂事之蹤,追觀往古之跡,麤淺易見之事……”㈥。

來源:劉安《淮南子》(中華書局2012年校注本)。


綜合釋義:

“麤淺”原指事物粗糙簡陋,後側重描述認知的膚淺,屬貶義評價。其字形演變(麤→粗)反映漢字簡化趨勢,但古籍中仍保留原字。現代使用需遵循《現代漢語詞典》規範,以“粗淺”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麤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解釋

  1. 淺顯不深奧
    指内容或道理簡單易懂,缺乏深度。例如《古尊宿語錄》提到“言雖麤淺,理實甚深”,說明表面雖淺顯,但内在道理深刻。

  2. 粗陋淺薄
    形容事物或見解粗糙、缺乏精妙。蘇轼在書信中自嘲對佛經的理解“麤淺假説”,比喻像農夫除草般反複修正仍顯淺薄。

二、出處與用法

三、語境差異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古尊宿語錄》或蘇轼文集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放扒進班迎褊狹逼辱跛眇猜枚行令襜裳疵短攩蹠登哥疊嶺丢份爾其輀軒分厘弗非浮僞概懷戈殳貴大姑媽含糊不明鴻豹剪迹謇烈寄藏瘠牛偾豚觐飨謹嚴進運舊态複萌擊轊積以為常劇曹轠轠亂物螺填煤赭慕戀慕思鷗水相依披沙剖璞清玄全守喪棒苫宇屎盆兒死喪隨葫蘆打湯停停亭榭頹坼王囚違心之言五罰五殺纖佞賢身貴體小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