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阙逸的意思、阙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阙逸的解釋

亦作“ 闕佚 ”。亦作“ 闕軼 ”。殘缺散失。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三:“令闕佚漸加,鑽訪必不徒然。” 元 趙穆 《<歸潛志>跋》:“ 遼 金 之間殆數百年,太史宜有論載,而舊聞闕逸,後有述者,可無考訂於斯邪?” 清 顧炎武 《日知錄·王》:“至 驪山 之禍,先王之詩,率已闕軼。” 清 盧見曾 《<封氏聞見記>序》:“尋《唐書·藝文志》《晁氏讀書志》并雲五卷,今所傳乃十卷,翻有闕佚,則似展轉相録而失其本真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阙逸"是漢語中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缺失與散失的雙重特性。根據《漢語大詞典》和《辭源》綜合考釋,該詞在古籍研究中具有特定價值。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詞形構成與讀音 由"阙"(quē)與"逸"(yì)構成雙聲聯綿詞,普通話讀音為quē yì。"阙"本義指宮門兩側的高台,引申為"空缺";"逸"原指馬脫缰奔跑,後衍生"散失"之意,二字組合産生新的語義場。

二、文獻學定義 特指古籍在傳抄、刊刻過程中産生的文字脫漏現象,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描述宋版《漢書》"間有阙逸,皆以朱筆補注"。此概念涵蓋文本缺失(如缺頁、殘卷)與内容逸失(如注疏佚文)兩種形态。

三、語義演變軌迹

  1. 先秦兩漢:側重空間缺失,《周禮注疏》載"城阙之制,取其不備"
  2. 隋唐以降:轉向知識載體的缺損,敦煌遺書題記常見"此卷阙逸過半"的著錄
  3. 明清校勘:發展出版本比對的專業用法,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多次使用該詞标注異文

四、現代應用範疇 主要見于古籍整理領域,如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凡例規定:"底本明顯阙逸處,據善本補足"。在數字化進程中,該詞被借喻為信息鍊斷裂,如甲骨綴合研究中的"骨片阙逸"。

五、相關概念辨析 與"散佚"構成近義關系,但存在細微差異:"散佚"強調主動流失,如戰亂導緻的典籍損毀;"阙逸"側重被動缺失,如傳抄過程中的無意遺漏。這一區别在版本目錄學中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阙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來源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阙逸”指殘缺散失,通常用于描述文獻、曆史記載或文化資料的缺失或不完整狀态。該詞有異體形式“阙佚”“阙轶”,三者含義相同。

二、發音與結構

三、文獻例證

  1. 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記》:“令阙佚漸加,鑽訪必不徒然”,指文獻逐漸缺失,需考證補全。
  2. 元代趙穆提到遼金時期史料的“舊聞阙逸”,強調曆史記載的散失。

四、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學術或考據語境,如古籍整理(“逸文”“逸書”)、曆史研究(“舊聞阙逸”)等領域,形容需通過考據補全的殘缺内容。

該詞屬于書面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深入探究,可參考《冥通記》《歸潛志》等古籍實例。

别人正在浏覽...

安享抱疚變頌兵戎采醴誠烈承受斥奪瞅睬春渚黨史跮差遞人都昙鼓負口甘蔗關豫官責涵泳豪宕合手下紅兒黃踯躅虎頭蛇尾嬌嗔徼巡節槎覺寝孔鸾老橛話兒牢牢冷嗦嗦連編累牍流匙留箋龍山三老彌衍奶聲奶氣南國社南征北戰錢綱掐骰歧路輕敏豈止麴滓榕海穑夫善人深尅折轅雙甄跳房子橦棚抟鵬吳好山無可奉告烏皮嫌鄙閑架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