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兵戎的意思、兵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兵戎的解釋

[weapons;arms] 指武器或軍隊

兵戎相見

詳細解釋

(1).戰争,戰亂。《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從我始。”《史記·曆書》:“ 秦 滅六國,兵戎極煩。” 三國 魏 曹丕 《禁複私仇诏》:“今兵戎始息,宇内初定。” 宋 王安石 《河北民》詩:“汝生不及 貞觀 中,鬥粟數錢無兵戎!”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籌議日本改約暫宜緩允疏》:“ 中國 與 英 法 兩國立約,皆先兵戎而後玉帛,被其迫脅。”

(2).比喻争端。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幼學詩》:“惟口起兵戎,多言自召兇。”

(3).士兵,軍隊。 唐 韓愈 《祭窦司業文》:“屢佐大侯,以調兵戎。” 宋 範仲淹 《推委臣下論》:“練兵戎,謹城壁,脩方略,威夷狄,此将帥之職也。”

(4).指武器。如:兵戎相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兵戎是由“兵”與“戎”組成的雙音節合成詞,在漢語中具有以下核心含義:

一、基本釋義 指代武器與軍事裝備的統稱,例如《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兵器、武器”。該詞常引申為戰争或武裝沖突的代稱,如《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戰争、戰事”,例句“兵戎相見”即描述雙方動用武力對抗的狀态。

二、詞源與曆史沿革 “兵”在甲骨文中象形為雙手持斧,本義為兵器;“戎”從甲骨文“十”與“戈”組合,原指武器或軍事活動(《說文解字》)。二者組合後最早見于《史記·匈奴列傳》:“兵戎不起,五谷蕃熟”,印證其作為戰争代稱的用法至少可追溯至漢代。

三、現代語境應用 在當代漢語中主要用于書面語體,常見于曆史叙述、政論文章及成語中,例如“化幹戈為玉帛”即與“兵戎”形成語義對照。該詞因具有凝練莊重的語體色彩,常見于官方文件對戰争行為的表述。

四、文化引申意義 在文學作品中常被賦予象征意義,如錢鐘書《圍城》以“兵戎”隱喻人際關系沖突,體現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的語義擴展規律。

網絡擴展解釋

“兵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指武器或軍隊
    該詞由“兵”(指兵器、士兵)和“戎”(古代泛指軍事、戰争)組合而成,字面意義為兵器或軍事力量。例如:“兵戎相見”即指動用武力或軍隊對抗。

  2. 引申為戰争或軍事沖突
    在曆史文獻中,“兵戎”常代指戰争狀态。如《禮記·月令》提到“兵戎不起”,即強調戰争的避免。

二、常見用法

三、例句與語境

  1. 曆史沖突
    “中國與英法兩國立約,皆先兵戎而後玉帛”,反映武力對抗後轉為和平的外交過程。
  2. 現代比喻
    “商業競争被形象地稱為‘商戰’”,但此用法需注意語境,部分來源權威性較低。

四、詞源與結構

“戎”本身有軍事含義(如“戎馬生涯”),與“兵”結合後強化戰争相關意象。例如《史記》記載“兵戎極煩”,直接關聯戰亂頻繁的狀态。

“兵戎”核心指代軍事武裝或戰争,既可具象化為武器、軍隊,也可抽象為沖突狀态。使用時需結合語境,避免與現代非軍事場景混淆(如低權威來源提到的商業比喻)。

别人正在浏覽...

傍觀必審邦績杯渡畚局匾食饬農褫缺攡竹丑角刺彪從約丹飙誕敷倒戈卸甲打群架帝側兜擔短角扶危定亂谷筆鶴籌核膜和事天子歡睦華平護疵護書匣椒椒孑絃擊戾鸠工庀材瘠顔峻朵孔膠枯率苦胎雷樽理路靈扉栾栱馬陸沒沒媒糵内關媻跚秋殘讓辟桑樞韋帶三足鼎立上南落北攝禦收頓送君千裡,終須一别貪暴貪惼天睿停緩蛻濯亡弗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