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阙逸的意思、阙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阙逸的解释

亦作“ 闕佚 ”。亦作“ 闕軼 ”。残缺散失。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三:“令闕佚渐加,钻访必不徒然。” 元 赵穆 《<归潜志>跋》:“ 辽 金 之间殆数百年,太史宜有论载,而旧闻闕逸,后有述者,可无考订於斯邪?”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王》:“至 驪山 之祸,先王之诗,率已闕軼。” 清 卢见曾 《<封氏闻见记>序》:“寻《唐书·艺文志》《晁氏读书志》并云五卷,今所传乃十卷,翻有闕佚,则似展转相録而失其本真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阙逸"是汉语中较为生僻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向缺失与散失的双重特性。根据《汉语大词典》和《辞源》综合考释,该词在古籍研究中具有特定价值。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词形构成与读音 由"阙"(quē)与"逸"(yì)构成双声联绵词,普通话读音为quē yì。"阙"本义指宫门两侧的高台,引申为"空缺";"逸"原指马脱缰奔跑,后衍生"散失"之意,二字组合产生新的语义场。

二、文献学定义 特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产生的文字脱漏现象,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描述宋版《汉书》"间有阙逸,皆以朱笔补注"。此概念涵盖文本缺失(如缺页、残卷)与内容逸失(如注疏佚文)两种形态。

三、语义演变轨迹

  1. 先秦两汉:侧重空间缺失,《周礼注疏》载"城阙之制,取其不备"
  2. 隋唐以降:转向知识载体的缺损,敦煌遗书题记常见"此卷阙逸过半"的著录
  3. 明清校勘:发展出版本比对的专业用法,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多次使用该词标注异文

四、现代应用范畴 主要见于古籍整理领域,如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凡例规定:"底本明显阙逸处,据善本补足"。在数字化进程中,该词被借喻为信息链断裂,如甲骨缀合研究中的"骨片阙逸"。

五、相关概念辨析 与"散佚"构成近义关系,但存在细微差异:"散佚"强调主动流失,如战乱导致的典籍损毁;"阙逸"侧重被动缺失,如传抄过程中的无意遗漏。这一区别在版本目录学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阙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来源信息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词义
“阙逸”指残缺散失,通常用于描述文献、历史记载或文化资料的缺失或不完整状态。该词有异体形式“阙佚”“阙轶”,三者含义相同。

二、发音与结构

三、文献例证

  1. 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记》:“令阙佚渐加,钻访必不徒然”,指文献逐渐缺失,需考证补全。
  2. 元代赵穆提到辽金时期史料的“旧闻阙逸”,强调历史记载的散失。

四、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学术或考据语境,如古籍整理(“逸文”“逸书”)、历史研究(“旧闻阙逸”)等领域,形容需通过考据补全的残缺内容。

该词属于书面语,现代使用频率较低,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深入探究,可参考《冥通记》《归潜志》等古籍实例。

别人正在浏览...

哀容坝地拔俗边臣鬓发秉质驳勘弛维邨店道杀蹈咏叠地发郁風檣分解富赀隔靴抓痒乖舛贵厚贵种含跨赫赫巍巍扈阁挥解回鸾浑沦吞枣金刚努目居官守法郡府局蠼具折愣愣,愣愣儿廪食六岁穣,六岁旱鸾镳鸾枝鲁笨逻舍满期骂仗魔驼攀供漂浪仆妾戎翟扫望山水诗召伯树淑贤私心杂念隧道门铁响板铜照桐竹团掿脱祸瓦罐不离井口破往迹完签违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