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n like a lion,out like a lamb]∶裝着虎頭,拖着蛇尾。比喻為人詭詐,言行不一
這厮敢狗行狼心,虎頭蛇尾,不是我節外生枝,囊裡盛錐,誰著你奪人愛女,逞己風流,被咱都知。——《元曲選·李逵負荊》
(2) [top-heavy;fine start and poor finish]∶頭大如虎,尾細如蛇。比喻做事前緊後松,有始無終
抒情作品中的思想性往往虎頭蛇尾
比喻做事起初聲勢浩大,後來勁頭很小,有始無終。 元 康進之 《李逵負荊》第二折:“則為你兩頭白麵搬興廢,轉背言詞説是非,這厮狗行狼心,虎頭蛇尾。”《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 安老爺 早打定了一個主意,無論拚着自己,淘乾心血,講破唇皮,總要把這姑娘成全到安富尊榮,稱心如意,總算這樁事作得不落虎頭蛇尾。” 魯迅 《書信集·緻曹聚仁》:“那篇文章,因為不能一直寫下去,又難以逞心而談,真弄得虎頭蛇尾,開初原想大發議論,但幾天以後,竟急急的結束了。”
“虎頭蛇尾”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字面指“頭大如虎,尾細如蛇”,比喻做事開始時聲勢浩大,後來勁頭減弱,最終草草收場,形容有始無終、不能堅持到底的行為。部分語境中也引申為言行不一或表面和善、内心狡詐。
近義詞 | 反義詞 |
---|---|
有始無終、半途而廢 | 善始善終、持之以恒 |
雷聲大雨點小 | 始終如一 |
該成語以生動的動物形态對比,揭示了缺乏持續努力的問題,提醒人們做事需保持始終如一的态度。
《虎頭蛇尾》是一個成語,意指開始看起來很有力、很有希望或很有潛力,但最後卻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或進展遲緩,結果不盡如人意。
《虎頭蛇尾》的拆分部首是虍(hū)和虍(hū),分别是左邊和右邊的部首。它們的總筆畫數為8畫。
《虎頭蛇尾》最早出現在《古漢語常用俚語疏證》一書中,後來被廣泛應用于現代漢語,并成為固定搭配,表達某事物或情況的不盡如人意的發展。
《虎頭蛇尾》的繁體寫法為「虎頭蛇尾」。
古時候漢字寫作「以虎為首,以蛇為尾」,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1. 這個計劃開始得很順利,但最後卻虎頭蛇尾,沒有達到我們的目标。
2. 他寫的小說一開始很吸引人,但結尾卻變得虎頭蛇尾,讓人失望。
3. 這場比賽他一開始表現得很出色,但在後半段卻虎頭蛇尾,輸了比賽。
虎頭虎腦、蛇鼠一窩、以牙還牙。
盛極一時、前程似錦
有始有終、始終如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