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n like a lion,out like a lamb]∶裝着虎頭,拖着蛇尾。比喻為人詭詐,言行不一
這厮敢狗行狼心,虎頭蛇尾,不是我節外生枝,囊裡盛錐,誰著你奪人愛女,逞己風流,被咱都知。——《元曲選·李逵負荊》
(2) [top-heavy;fine start and poor finish]∶頭大如虎,尾細如蛇。比喻做事前緊後松,有始無終
抒情作品中的思想性往往虎頭蛇尾
比喻做事起初聲勢浩大,後來勁頭很小,有始無終。 元 康進之 《李逵負荊》第二折:“則為你兩頭白麵搬興廢,轉背言詞説是非,這厮狗行狼心,虎頭蛇尾。”《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 安老爺 早打定了一個主意,無論拚着自己,淘乾心血,講破唇皮,總要把這姑娘成全到安富尊榮,稱心如意,總算這樁事作得不落虎頭蛇尾。” 魯迅 《書信集·緻曹聚仁》:“那篇文章,因為不能一直寫下去,又難以逞心而談,真弄得虎頭蛇尾,開初原想大發議論,但幾天以後,竟急急的結束了。”
“虎頭蛇尾”是漢語中常用的成語,形容事物起始聲勢浩大但結尾草率無力,比喻做事缺乏持久性。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釋義,該詞屬于貶義色彩,特指“開始時勁頭很大,到後來勁頭越來越小”的現象。
從構詞法分析,“虎頭”與“蛇尾”形成強烈對比:虎象征勇猛威嚴,蛇尾則暗示細小軟弱。這種動物意象組合最早可追溯至元代康進之《李逵負荊》中“這厮敢狗行狼心,虎頭蛇尾”的表述,明代《水浒傳》亦有“虎頭鼠尾”的異體用法。
語言學研究表明,該成語在當代語用中呈現三種典型特征:①多用于評價工作或項目的執行過程(如“工程規劃虎頭蛇尾導緻爛尾”);②可描述文學作品的叙事缺陷(如“小說開篇驚豔卻虎頭蛇尾”);③常作為人際交往中的勸誡用語(如“做事切忌虎頭蛇尾”)。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新華成語大詞典》特别指出,該成語在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適配性,避免與“有始無終”“半途而廢”等近義詞混淆。
權威典籍中,《朱子語類》卷二十九記載的“今既要理會,也須理會取透;莫要半青半黃,虎頭蛇尾”是最早的書面例證,印證了該成語在宋代已具雛形。清代李漁《憐香伴·僦居》中“畫虎頭還須畫虎尾”的表述,則反向強化了成語的警示意味。
“虎頭蛇尾”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字面指“頭大如虎,尾細如蛇”,比喻做事開始時聲勢浩大,後來勁頭減弱,最終草草收場,形容有始無終、不能堅持到底的行為。部分語境中也引申為言行不一或表面和善、内心狡詐。
近義詞 | 反義詞 |
---|---|
有始無終、半途而廢 | 善始善終、持之以恒 |
雷聲大雨點小 | 始終如一 |
該成語以生動的動物形态對比,揭示了缺乏持續努力的問題,提醒人們做事需保持始終如一的态度。
搬丫拔徙閉眼唱拜常君成物處堂燕雀大大小小打火石敵害鬥顯杜米二次三番幡棨法乳蜂興浮芥拐棒子胡蜂灰人僭寵降差驕主金翅擘海羁枕跼天蹐地礦産庫容濫廁纜魚老虎車冒子秘密瞟一眼品節迫陿強醉前途渺茫怯人清廟慶施七遷栖跱麴塵絲曲嫌傷慘生庚神樞十八事市德石紐滔滔不盡梯飇酴米突撞僞君子五鼎烹象形想要溪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