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收關稅的機構。 清 戴名世 《乙亥北行日記》:“俱有守者執途人橫索金錢,稍不稱意,雖襆被俱欲取其稅,蓋榷關使者之所為也。” 範文瀾 《中國近代史》第三章第四節:“ 達開 既至 安慶 ……立榷關于 星橋 ,阻行舟征其稅。”
榷關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主要指中國古代由國家設立、專司征收商品通行稅的關卡,尤其盛行于明清時期。以下是其詳細釋義:
榷關(què guān)指由政府官方設立并管理的稅收關卡,主要對過往商旅、貨物征收關稅(又稱“榷稅”)。其名稱源于“榷”字本義為“專賣、專利”,引申為國家對特定商品流通的壟斷性征稅權。榷關多設于交通要沖(如運河、陸路樞紐),是古代財政體系的重要組成。
示例:清代《戶部則例》規定:“各關榷稅,均依則例科征。”
起源與發展
榷關制度可追溯至唐宋時期的“市舶司”“鈔關”,至明清趨于完善。明代于運河沿線設“鈔關”,清代改稱“榷關”或“常關”,與海關(洋關)并行。
職能:
典型代表
著名榷關包括:
《漢語大詞典》 定義:
“榷關:舊時征收關稅的機構。”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版,第6卷,頁1243)
《中國曆史大辭典》 補充:
“清代榷關隸屬戶部,分‘戶關’‘工關’,前者征百貨稅,後者征竹木稅。”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頁2456)
隨着清末海關制度變革,傳統榷關逐漸被近代海關取代。該詞現主要用于曆史研究,反映古代國家經濟控制模式,常見于經濟史、制度史著作中。
榷關是中國帝制晚期核心稅收機構,其命名凸顯國家對商業流通的壟斷性管理,是理解古代財政與貿易政策的關鍵概念。
“榷關”是明清時期設置的官方征稅機構,主要用于對過往船隻、商品征收關稅。以下是詳細解釋:
“榷關”原稱“鈔關”,晚清改稱“常關”,是明清政府在交通樞紐(如運河、長江、沿海港口)設立的征稅機構,隸屬戶部或工部,故有“戶部關”“工部關”之分。其職能包括征收商品流通稅、船稅等,是當時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
“榷關”是明清經濟史的關鍵詞,反映了古代商品流通與稅收制度的特點。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運作或案例,可參考《中國近代史》等文獻。
徧至飑雲波斯帝國布被瓦器長天大日車戰沖達觸齧耽愛等位點鬼録底極地球儀番第繁朵方程放射形匪窟酆宮供具合群鴻才呴噓火鈴靃靡靡積翠池雞毛房爵賞葵花子揆文奮武麳麰良俊撩東劄西栗薪龍雛羅刹女滿讕黴天謬彰昵比佩戴僻徑平等遷祧洽應清刻親知铨拟權義裙衩渠兇神骥嗜痂之癖疏簡汰虐天譴痛陳痛擊無間是非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