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地球儀的意思、地球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地球儀的解釋

(1) [terrestrial globe]∶模拟地球形狀和地表特征的演示儀

(2) [tellurian]∶用地球繞地軸旋轉說明晝夜的産生和地軸向太陽的傾斜以及四季形成的一種儀器

詳細解釋

地球的模型,裝在支架上,可以轉動,上面畫着海洋、陸地、河流、山脈、經緯線等。供教學和軍事上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地球儀是按照地球幾何形态與地理特征縮比例制作的球體模型,是人類認知地球空間結構和自然人文要素的重要工具。《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将其定義為“表現地球表面形态和地理分布的球形儀器,标有經緯度、海陸輪廓及主要城市等”。其核心構成包含以下三方面:

  1. 地理要素表征

    地球儀通過立體球面準确呈現陸海分布、山脈河流、國界城市等自然與人文地理信息。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在《地理模型制作規範》中指出,标準地球儀需以1:4000萬至1:1億的比例尺體現地形精度,南北極軸線傾斜角度保持23.5°,還原地球真實黃赤交角。

  2. 坐标系統标注

    經線(連接南北極的圓弧)與緯線(平行于赤道的同心圓)構成地球儀的基礎坐标網格。中國教育部《中小學教具标準》規定教學用地球儀須标注0°經線(本初子午線)、赤道及南北回歸線,輔助學生理解時區劃分與季節更替原理。

  3. 功能演化進程

    據《中國科學技術史·地學卷》記載,東漢張衡發明的渾天儀已具備地球儀雛形。現代地球儀結合AR技術實現動态數據展示,例如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發的“數字地球儀”支持實時調取氣候、人口等圖層數據,深化了其在科研與教育中的應用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地球儀”是一種三維的球形模型,用于模拟地球的形狀、地理特征和空間關系。以下是其核心含義與功能的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地球儀是按一定比例縮小的地球模型,通常由球體、支架和底座組成。球體表面标注了陸地、海洋、國家、城市、經緯線等地理信息,支架使其可旋轉,底座保持穩定。其傾斜角度(約23.5°)模拟了地球自轉軸與公轉軌道面的黃赤交角,幫助理解季節變化。

2.核心功能

3.類型與演變

4.曆史背景

最早的實物地球儀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紀的古希臘,但現存最古老的為1492年德國馬丁·貝海姆制作的《Erdapfel》。大航海時代後,隨着地理發現增多,地球儀逐漸成為教育和科學的象征。

5.與平面地圖的對比

地球儀至今仍是地理教育、科學研究和空間認知的重要工具,盡管數字地圖普及,但其直觀性仍不可替代。

别人正在浏覽...

拔新領異碧竪不帑草律弛禁大登宕冥淡妝彫疏獨标飜飜放臣發念飛猱紛紛攘攘風戽負險不賓寡居寒家豪梁恚礙瑊石焦石角子劫劑潔行炯誡枯萃愧謝浪漫主義裂繻留視砻密馬入華山鳴嗥明殛謀計遷易起床氣苦輕財仗義傾家竭産綦繡取而代之日塌如律汝月盛積深暝神照舍拚叔伯素放胎養谷彤弓透碧霄猥煩巫尪祆廟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