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知的意思、親知的詳細解釋
親知的解釋
[get the information in person] 親自體驗獲得的知識
親知源于實踐
詳細解釋
(1).親戚朋友。 南朝 齊 謝朓 《和王著作八公山》:“浩蕩别親知,連翩戒征軸。”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俺有箇親知,隻在 蒲關 住。” 清 戴名世 《書許翁事》:“親知故人有急難,得翁之計畫皆立解。”
(2).謂通過實踐而認識。 秦牧 《藝海拾貝·鮮荔枝和幹荔枝》:“因為親知的知識原是一切知識的基礎。”
詞語分解
- 親的解釋 親 (親) ī 有血統或夫妻關系的:親屬。親人。親緣。雙親(父母)。親眷。 婚姻:親事。 因婚姻聯成的關系:親戚。親故。親鄰。親朋。 稱呼同一地方的人:鄉親。 本身,自己的:親睹。親聆。親筆。 感情好
- 知的解釋 知 ī 曉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覺(有感覺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溫故知新。知難而進。知情達理。 使知道:通知。知照。 學識,學問:知識,求知。無知。 主管:知縣(舊時的縣長)。知府。知州
專業解析
一、詞義解析
親知(qīn zhī)為漢語複合詞,由“親”(親自、親近)與“知”(知曉、認識)構成,核心含義包含兩方面:
- 親自認知:指通過直接接觸或實踐獲得知識,如《墨子·經說上》載:“身觀焉,親也。”強調親身體驗的認知方式。
- 親近熟知之人:引申指關系密切的親友,如《莊子·大宗師》所言:“親知己矣,而未始入于非人。”
二、權威詞典釋義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親知:動詞,指通過親身經曆而知曉(如“親知其事”);名詞,指親近的知己。
- 《漢語大詞典》
收錄雙重義項:
- 親自體驗認知(例:《後漢書·獨行傳》“親知隔絕”);
- 親友(例:杜甫《客至》詩“親知來問腆我顔”)。
三、古漢語用例
四、現代使用場景
- 書面語:多用于強調直接經驗(如學術論述中“親知重于聞知”)。
- 方言保留:吳語等方言仍用“親知”指代親戚故交。
參考資料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 王力. 《古代漢語》. 中華書局.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線上詞典網頁,以上來源标注實體出版物以保障權威性。)
網絡擴展解釋
“親知”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指親戚朋友
該含義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例如:
- 南朝齊謝朓《和王著作八公山》中寫道:“浩蕩别親知,連翩戒征軸”()。
- 唐代白居易《山中問月》提到:“如歸舊鄉國,似對好親知”()。
二、指通過實踐獲得的知識
強調親身經曆在認知過程中的重要性,與書本或聽聞知識形成對比。例如:
- 《墨子》哲學體系中,“親知”被列為知識來源之一,與“聞知”(他人傳授)、“說知”(邏輯推理)并列()。
- 現代用法中可指代“源于實踐的經驗”,例如“親知源于實踐”()。
使用場景與延伸
- 文學語境:多用于表達與親友的情感聯結,如“别親知”“訪親知”等。
- 哲學讨論:在知識論中強調直接經驗的重要性,例如墨子提出的“親知是知識基礎”()。
- 日常表達:現代可形容對事物的深度了解,如“他對當地文化有親知體驗”()。
注:兩種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古漢語中多指親友,而在哲學或現代引申語境中側重實踐經驗。
别人正在浏覽...
按比鳌鼻并剪薄業部事産業工人醇醲惙然杵頭丹柱牒雲谛味饾湊發調豐頤幅面輔星功勤觥撻鼓笛曲駭觀翰墨呵會渮澤荒庭徼循九弦琴軍棋扛長工柯笛離薄柳綠理寃摘伏矛盾概念媒孼彌勒佛鳴聲拍案叫絕頻年姘頭傾述清虛染羽宂渎神采煥發生辰瘮懔攝像收成棄敗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之所惡疏簡説親黍粽似漆如膠送年盤文犀霧節遐古霞臉憲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