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陳設酒食的器具。亦指酒食之類。《史記·平準書》:“公卿議封禪事,而天下郡國皆豫治道路,繕故宮,及當馳道縣,縣治官儲,設供具,而望以待幸。”《後漢書·趙孝傳》:“帝嘉其兄弟篤行,欲寵異之,詔禮十日一就衛尉府,太官送供具,令共相對盡歡。” 清 褚人穫 《堅瓠馀集·木龍》:“ 吳 有富商,倩工造舟,供具稍薄,疑工必有他意。”
(2).陳設食具;備供酒食。《史記·範雎蔡澤列傳》:“ 須賈 辭於 範雎 , 範雎 大供具,盡請諸侯使,與坐堂上,食飲甚設;而坐 須賈 於堂下。”《漢書·叙傳上》:“ 伯 至,請問耆老父祖故人有舊恩者,迎延滿堂,日為供具,執子孫禮。” 明 王锜 《寓圃雜記》卷上:“天将暝,忽兵官至,騶從甚盛;坐中堂,令免供具,第索筆硯燈燭,閉戶而寝。”
(3).猶備呈,上報。 宋 俞文豹 《吹劍四錄》:“﹝官吏﹞又追集裡正,供具四十年前絶戶并廢寺觀、廢菴舍;産去而名存者,悉行追究。”
(4).指供佛的香花、飲食、幡蓋等物。《大寶積經》卷三四:“是時 月光童子 知佛坐已,躬自齎持微妙供具,奉獻 如來 及諸大衆。”
“供具”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佛教術語和古代文獻中的用法:
一、佛教中的含義
在佛教中,“供具”指供養佛、法、僧三寶的物品或器具,包括香花、飲食、幡蓋、衣服、伎樂等。早期佛教強調“四事供養”,即衣服、飲食、卧具、湯藥,是信徒對僧團的基本支持。供具既是物質供養的載體,也象征對佛法的虔誠與恭敬。
二、古代文獻中的含義
三、現代引申義
“供具”也可泛指提供所需器具或資源的行為,如“供具充足”表示設備齊全,滿足需求。
總結
該詞含義隨語境變化:佛教側重宗教供養,古代文獻多指宴飨或行政事務,現代則擴展為資源供給。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其指向。
《供具》是一個漢語詞彙,它有多個意思。首先,它可以指供奉神明或祖先的器具;其次,可以指為某種宗教儀式或慶典所用的各種儀器、器械。
《供具》的部首是“立”,它的總筆畫數是9。
《供具》一詞的來源主要是古代漢語中的一種習語,意思是“供奉所需的器物”,是從常見的“供養”和“器具”兩個詞合并而來。
《供具》的繁體字為「供具」,并且在繁體字中沒有其他特殊變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時候《供具》一詞會寫作「供具」或「共具」,但其含義和現代漢字相同。
1. 請準備好適合祭拜的《供具》,我們要開始祈禱儀式。
2. 在廟宇中,供奉神像的《供具》非常莊重。
組詞: 供奉、供養、器具
近義詞: 祭品、祭器、供品
反義詞: 需求、消耗、花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