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陳設酒食的器具。亦指酒食之類。《史記·平準書》:“公卿議封禪事,而天下郡國皆豫治道路,繕故宮,及當馳道縣,縣治官儲,設供具,而望以待幸。”《後漢書·趙孝傳》:“帝嘉其兄弟篤行,欲寵異之,詔禮十日一就衛尉府,太官送供具,令共相對盡歡。” 清 褚人穫 《堅瓠馀集·木龍》:“ 吳 有富商,倩工造舟,供具稍薄,疑工必有他意。”
(2).陳設食具;備供酒食。《史記·範雎蔡澤列傳》:“ 須賈 辭於 範雎 , 範雎 大供具,盡請諸侯使,與坐堂上,食飲甚設;而坐 須賈 於堂下。”《漢書·叙傳上》:“ 伯 至,請問耆老父祖故人有舊恩者,迎延滿堂,日為供具,執子孫禮。” 明 王锜 《寓圃雜記》卷上:“天将暝,忽兵官至,騶從甚盛;坐中堂,令免供具,第索筆硯燈燭,閉戶而寝。”
(3).猶備呈,上報。 宋 俞文豹 《吹劍四錄》:“﹝官吏﹞又追集裡正,供具四十年前絶戶并廢寺觀、廢菴舍;産去而名存者,悉行追究。”
(4).指供佛的香花、飲食、幡蓋等物。《大寶積經》卷三四:“是時 月光童子 知佛坐已,躬自齎持微妙供具,奉獻 如來 及諸大衆。”
供具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與“陳設器具”相關,常見于祭祀、宴請等儀式性場合。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供”指供奉、供給,“具”指器具、設備,合稱表示“為特定儀式或活動準備并陳列的器物”。
從曆史演變看,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封禅書》,指代祭祀時擺放禮器、祭品的案台,如“供具皆以木為之”。唐宋時期,詞義擴展至宴席布置,《東京夢華錄》提到“酒肆供具精潔,杯盤羅列”。
現代漢語中,“供具”仍保留古義,但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文獻或特定文化場景。例如《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祭祀或宴會時擺設的器物”,并标注為書面語。在民俗研究中,學者指出“供具”不僅包含實物器具,還涵蓋儀式空間的設計與陳設規則。
需注意的是,該詞易與“供品”混淆,但二者有明顯區别:“供品”指祭祀用的食物或物品,而“供具”指承載供品的器物(如香爐、燭台等)。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史記》中華書局;《東京夢華錄》古典文學出版社;《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民俗禮儀研究》學術期刊)
“供具”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佛教術語和古代文獻中的用法:
一、佛教中的含義
在佛教中,“供具”指供養佛、法、僧三寶的物品或器具,包括香花、飲食、幡蓋、衣服、伎樂等。早期佛教強調“四事供養”,即衣服、飲食、卧具、湯藥,是信徒對僧團的基本支持。供具既是物質供養的載體,也象征對佛法的虔誠與恭敬。
二、古代文獻中的含義
三、現代引申義
“供具”也可泛指提供所需器具或資源的行為,如“供具充足”表示設備齊全,滿足需求。
總結
該詞含義隨語境變化:佛教側重宗教供養,古代文獻多指宴飨或行政事務,現代則擴展為資源供給。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其指向。
哀匏矮紙黯蔚班勞卑庶北闱鼈殼扇碧螺春蔔正材行超高壓屮蹻吃量出乘釣川洞見鬥螘堆紗煩拿逢君之惡蠭門汾露赙遺跟夫戈磔谷糧國風害人不淺和尚在缽盂在赫焰黃帶子轘身蕉紗結不解緣揭條汲善糾勒絕句兩來子連珠箭貓冬冥府冥緣平兩齊貨情調寝戶窮鄉僻壤秋禾散殊社會環境天爺通分燑燑同役王閑渥太華悟徹相表錫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