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裙衩的意思、裙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裙衩的解釋

婦女的代稱。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捷報》:“脂香玉黛約裙衩,障泥油壁停梳掠。” 清 吳熾昌 《客窗閑話·雙缢廟》:“渺渺丈夫,反襲裙衩之飾。”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裙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裙衩(拼音:qún chà)指婦女的代稱,源自古代女性服飾特征。其中“裙”指下裳,“衩”指衣袍兩側開衩的設計,合稱後逐漸演變為對女性的借代稱呼。

二、曆史文獻用例

  1. 明代用例:陳汝元《金蓮記·捷報》中“脂香玉黛約裙衩”,以“裙衩”指代女性,體現其文雅婉約的意象。
  2. 清代用例:吳熾昌《客窗閑話·雙缢廟》描述“反襲裙衩之飾”,通過服飾特征暗指性别轉換或女性身份。

三、讀音與結構

四、近義與關聯詞

五、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典文學或曆史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詩詞、戲曲等文體,如例句中“越羅裙衩”的文學化表達。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女性服飾文化或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7等來源的完整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裙衩

裙衩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詞。意思是裙子下邊的短褲或内褲。它由兩個部首組成:衣和屮。衣表示與衣服相關的事物,屮表示短。拆分的筆畫為12畫。

來源

裙衩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吳語補編》一書中。它是利用了兩個常用漢字的字義組合而成,形象地描述了裙子下面的短褲或内褲。在古時使用裙子的時候,常常會再穿一條短褲或内褲以增加保暖度。

繁體

繁體字“裙襇”與簡體字“裙衩”意思相同,隻是書寫形式略有不同。在繁體字裡,裙子的衣袖部分用襇表示,而褲子的短部分用裙表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不同,裙衩在古代寫法中是“裙褹”或“裙衹”。這些古代寫法也是根據字義來表示裙子下部的短褲或内褲。

例句

1. 她在冬天穿着一條紅色的裙衩,顯得非常可愛。
2. 這件裙子太短了,必須配上一條裙衩才能穿。

組詞

裙褲、裙裆、裙角、衩口、衩裆。

近義詞

短褲、内褲。

反義詞

長褲、裙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