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殉的意思、殺殉的詳細解釋
殺殉的解釋
将人殺死殉葬。《墨子·節葬下》:“天子殺殉,衆者數百,寡者數十。”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 殷 王或者高等貴族的墳墓,也有不少的生殉和殺殉,一墓的殉葬者,往往多至四百人。”
詞語分解
- 殺的解釋 殺 (殺) ā 使人或動物失去生命:殺生。殺敵。殺雞取卵。殺一儆百。 戰鬥,搏鬥:殺出重圍。 消減:殺風景。 藥物等刺激身體感覺疼痛:肥皂水殺了眼睛。 收束:殺價。殺尾。 勒緊,扣緊:殺車。 用在動詞
- 殉的解釋 殉 ù 古代用人或物隨葬:殉葬。 為某種目的而犧牲生命:殉國。殉節。殉難(刵 )。殉情。殉職。殉道(指為堅持某種信仰或理論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 筆畫數:; 部首: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殺殉”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指将人殺死後作為陪葬品的殉葬行為,主要出現在奴隸社會和早期封建社會的墓葬習俗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詞義:“殺殉”指通過處死的方式将活人(多為奴隸、戰俘或侍從)作為殉葬品,隨死者一同埋葬。其核心含義是“以人殉葬”,強調通過暴力手段結束生命以實現陪葬目的。
2.曆史背景與文獻記載
- 《墨子·節葬下》中記載:“天子殺殉,衆者數百,寡者數十。”說明周代最高統治者墓葬中殉葬人數可達數十至數百人,且不同等級的貴族(如将軍、大夫)殉葬規模遞減。
- 郭沫若研究:在《奴隸制時代》中提到,殷商時期王族或高等貴族的墓葬中存在大量生殉(活埋)和殺殉現象,單墓殉葬者數量可多達四百人。
3.與其他殉葬形式的區别
- 生殉:指直接将活人活埋,而非先處死,常見于更早期的原始社會。
- 器物殉葬:以珍寶、牲畜代替人殉,屬于較晚出現的文明形态。
4.文化與社會意義
- 權力象征:殺殉反映了古代社會階層壓迫和奴隸制殘餘,通過殉葬規模彰顯墓主地位。
- 宗教觀念:古人相信死後世界需奴仆繼續服務,殺殉成為滿足“死後需求”的極端手段。
5.演變與廢止
- 隨着儒家“仁政”思想興起和生産力進步,殺殉逐漸被陶俑、木俑替代。戰國至漢代後,中原地區基本廢止,但邊疆部族仍有殘餘。
總結
“殺殉”是古代殘酷喪葬習俗的典型代表,其消亡标志着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時期殉葬制度差異,可參考《墨子》及郭沫若相關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殺殉
殺殉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木(mù)和歹(dǎi)。涉及到的筆畫為7畫,也是指殺死、殺害、殉難等含義。
這個詞來源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形态演變。在繁體字中,殺殉的寫法為「殺殉」。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這個詞的構造稍有不同。對于「殺」的古字形是「殺」,其中的木表示樹木的意思,歹則表示惡、兇的意義。而「殉」的古字形為「殉」,表示犧牲、采取死或隨了死亡的人事物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關于「殺殉」的例句:
- 那個兇手殺殉了五位無辜的人。
- 他為了自己的信仰,甯願選擇殉道。
- 數百名士兵在戰場上英勇殺殉。
一些含有「殺殉」的組詞可以包括:殺害、殺戮、殉職、殉道等。
與「殺殉」近義的詞有:殺死、殺害、殉命等。
反義詞則可以是與生存、活下來相關的詞語,例如:保存、庇護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