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談、蕭條貌。《文選·顔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邑野淪藹,戎夏悲讙。” 李周翰 注:“淪藹,謂失其茂盛之色也。”
“淪藹”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多用于文學語境中,具體解釋如下:
淪藹(拼音:lún ǎi)指暗淡、蕭條的景象,常用于描述自然或環境失去原本的繁茂與生機,呈現衰敗之态。例如,《文選·顔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中的“邑野淪藹”,即通過此詞渲染出城鄉荒涼、草木凋零的哀傷氛圍。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文學家顔延之的作品,唐代李周翰在《文選注》中進一步闡釋:“淪藹,謂失其茂盛之色也。”即強調事物由盛轉衰的狀态。
詞義構成: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特定修辭場景,屬于生僻書面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文選》相關注疏或漢語古典詞典。
《淪藹》是一個成語,意為沉淪黑暗,陷入困境,形容境況糟糕、前途黯淡。這個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事物或者局勢陷入困境或處于失敗、衰敗的狀态。
《淪藹》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淪”字的部首是水,總筆畫數為8,而“藹”字的部首是艹,總筆畫數為14。
《淪藹》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楚辭·離騷》這部古代文學作品。在《離騷》中,屈原用“淪蔡”來形容自己的陷落和困頓。後來,人們将“蔡”字改為“藹”,使其更加簡潔明了。
在繁體字中,同樣可以寫作「瀝靉」。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時“藹”字的草書字形可能會稍有不同。但整體上,古代人們使用的寫法并無太大出入,基本上與現代寫法相同。
1. 他的前途在經曆一系列的困難之後,變得愈發淪藹了。
2. 詩人的心情沉淪黑暗,筆下所寫的景象充滿了淪藹的色彩。
3. 如今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許多企業面臨淪藹的局面。
組詞:淪落、淪陷、藹然、藹藹、黑暗、衰敗。
近義詞:衰敗、敗落。
反義詞:輝煌、昌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