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名。荓之别名。根可制帚。《爾雅·釋草》:“荓,馬帚。” 郭璞 注:“似蓍,可以為掃蔧。”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四·蠡實》:“《爾雅》雲:荓音瓶,馬帚也。此即荔草,謂其可為馬刷,故名。” 清 方履籛 《網山賦》:“蒤列虎杖,荓曰馬帚。”
“馬帚”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維度解析:
指一種草本植物,學名為荓(píng),别名包括荔實、鐵掃帚、旱蒲等。其根部纖維堅韌,可用于制作掃帚,故得名“馬帚”。
文獻記載
植物特性
屬于鸢尾科植物馬蔺的種子,古時因其莖葉可用于刷洗馬匹,又稱“馬刷草”。
在部分語境中,“馬帚”被引申為比喻能力強、效率高的人或工具,如“馬帚之才”形容善于處理繁雜事務的能力。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古籍中記載的别名包括:荔實、馬蔺子、馬楝子、馬薤、劇草、豕首、三堅等。
“馬帚”一詞以植物功能命名,體現了古人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智慧。其核心含義為可制掃帚的荓草,其他引申義需謹慎考據。如需進一步了解植物學特征,可參考《本草綱目》或《爾雅》原文。
《馬帚》指的是一種由馬尾鬃制成的掃帚。根據字形結構,馬帚可以拆分為“馬”和“帚”兩個部首。
馬帚的總體筆畫數為16畫。其中,“馬”字部首為6畫,“帚”字部首為10畫。
馬帚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人們用馬尾鬃制作成的掃帚來打掃清潔,成為一種常見的清掃工具。因此,人們将其稱為馬帚。
馬帚的繁體字為「馬帚」,拆分部首和意思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按照古時候的漢字寫法,馬帚可以寫作「馬帚」。
1. 我家裡用的掃帚都是由馬帚制成的。
2. 媽媽用馬帚清掃了地面上的落葉。
1. 掃帚:用來除去地面上的塵土和雜物的工具。
2. 掃把:用于掃地的工具,可由馬帚、毛筆等制作。
1. 掃帚
2. 掃把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