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拊樂的意思、拊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拊樂的解釋

奏樂。《墨子·非樂上》:“今王公大人惟毋為樂,虧奪民衣食之財以拊樂,如此多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拊樂"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與擊打節奏、演奏音樂相關。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釋義進行分項說明,并附權威文獻依據:


一、基本釋義

拊樂(fǔ yuè)

指通過拍擊、敲打的方式演奏音樂或掌控節奏。其中:

權威依據: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6卷第48頁:“拊,擊也;樂,音曲。拊樂謂擊節奏樂。”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412頁:“拊,拍;樂,音樂。拊樂即拍打節奏以和樂。”


二、古代文獻中的用法

  1. 作為動詞短語

    指實際演奏行為,常見于禮儀場合的樂舞伴奏。

    例:《禮記·樂記》:“弦匏笙簧,會守拊鼓。” 鄭玄注:“拊,以韋為之,實之以糠,形如小鼓。樂工奏樂時先擊拊以引衆樂。”

  2. 作為名詞性概念

    代指以打擊樂為核心的演奏形式,如周代雅樂中的“拊搏”樂器(一種填糠皮鼓)。

    例:《周禮·春官·大師》:“令奏擊拊。” 賈公彥疏:“拊乃引導衆樂之器。”


三、近義關聯詞


四、文化内涵

“拊樂”體現了中國古代音樂中節奏器具的核心地位。據《尚書·益稷》載,舜帝命夔“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說明其不僅是演奏方式,更是祭祀、儀典中溝通天人的媒介,具有禮樂教化的深層意義。

文獻支持:

王國維《觀堂集林·釋樂》:“三代之樂,以拊為衆音之節,猶今指揮之棒。”


“拊樂”是融合行為(擊節)、器物(拊鼓)與禮制功能的複合概念,其釋義需結合古代樂制、文獻用例及文化語境綜合理解。現代漢語雖罕用,但作為研究傳統禮樂文化的術語仍具重要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拊樂”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fǔ lè,其核心含義為“奏樂”。以下為詳細解析:


詞義解析

  1. 字面釋義

    • 拊:本義為“拍打”“撫摩”,引申為演奏樂器時的動作(如擊打、彈奏)。
    • 樂:此處指“音樂”或“演奏音樂”。
      組合後,“拊樂”即通過拍打、彈奏等動作演奏音樂。
  2. 文獻用例

    • 該詞最早見于《墨子·非樂上》:“今王公大人惟毋為樂,虧奪民衣食之財以拊樂,如此多也。”
      墨子在此批判統治者因縱情享樂(拊樂)而耗費百姓資源,體現該詞在先秦時期的使用語境。

延伸理解


相關成語

如需進一步考證文獻或探究具體樂器關聯,建議結合權威古籍或考古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愛重岸谷偪下穪量春月蔥白黨序防饷梵書風沫縛舌交唇撫世幹連高迹光粉歸帆函矢相攻河宗黃鼠奂然化周甲袋家眷見贻節節排排錦竹銡軋具文慨爾亢奮狀态虧損靈篇裡戚淪佚秘密藏蜜囊明石奶奶南雷年深月久滂葩鵬骞怯官崎峣閏繼三笑圖散卓筆神工鬼斧慎終于始射雉戲矢不虛發四分五剖四遊擡愛通知偷雞不着,反折一把米托國望風而走吾子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