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準繩。《管子·宙合》:“世用器械,規矩繩準,稱量數度,品有所成。”《淮南子·齊俗訓》:“今夫為平者準,為直者繩也,若夫不在於繩準之中,可以平直者,此不共之術也。” 唐 錢珝 《授薛昭緯禦史中丞制》:“宜正衣冠,立為繩準。” 明 李東陽 《重建正學書院記》:“茲又聚徒置院,為養蒙儲俊之計,為之标的繩準以示之。”
繩準(shéng zhǔ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詞,既可指具體的測量工具,也引申為抽象的規範或标準。其釋義及演變如下:
測量工具
指木工用于取直的墨繩與測定水平的準器。《淮南子·說林訓》提及:“非繩準不能定曲直”,強調其作為物理量具的功能。此義項突顯其原始工具屬性,是古代工匠技術的體現(參考《漢語大詞典》,1994年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現代例證:古建築修複中仍沿用傳統繩準工具确保結構精度。
抽象标準
引申為衡量事物的準則或法度。《文心雕龍·史傳》載:“立義選言,宜依經以繩準”,此處喻指以經典為評判依據。此用法強調其作為社會規範或價值尺度的隱喻意義(參考《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本義為“繩索”,《說文解字》釋作“索也”。因繩索可用于拉直标記,衍生“糾正”“約束”之義(如“繩之以法”)。
本義為“水平儀”,《說文》注:“平也”。引申為“标準”“依據”(如“準則”)。
二字組合強化了“以物理工具喻指抽象規範”的認知邏輯。
時期 | 語義側重 | 典型文獻例證 |
---|---|---|
先秦兩漢 | 具體測量工具 | 《淮南子》“繩正以為平” |
魏晉南北朝 | 抽象标準(文學、道德) | 《文心雕龍》“繩準以定是非” |
近現代 | 法律、道德規範 | 章炳麟《國故論衡》“以禮為繩準” |
當代語境中多用于書面語,常見于:
(注:因古籍及權威辭書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信息标注紙質出版物版本。)
“繩準”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作為行為準則
指對行為或事物的嚴格要求,如《管子·宙合》提到“規矩繩準”,即以工具比喻社會規範;《淮南子·齊俗訓》中則用“繩準”說明平直的标準。
形容品德高尚
在成語用法中,“繩準”可比喻人的品德端正,言行一緻,如“正衣冠,立為繩準”(唐·錢珝語)。
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描述規則、道德标準或技術要求。例如:“數據測量需以科學方法為繩準。”
如需更深入的古籍案例,可參考《淮南子》《管子》等文獻。
阿谀曲從白狗白景白居易霸迹磅磕班寮觇偵鈔盜成身蹈實法國唯物主義烽火相連偾國豐準福岡富老供養豪特鶴民國橫眉怒目鴻毛回靶回眼昏逾貨色見報繼發症濟寒赈貧吉诃德近上舊山勘破爛柯樵靈凫陋庸滅身龐言篇辭珀末強弱齊民要術親自鵲反鸾驚缺絕人鬼日景日削月割桑戶棬樞山衲少年場升祚視民如子水溢添兵減竈同明相照橐他小許公蟹浪洗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