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準繩。《管子·宙合》:“世用器械,規矩繩準,稱量數度,品有所成。”《淮南子·齊俗訓》:“今夫為平者準,為直者繩也,若夫不在於繩準之中,可以平直者,此不共之術也。” 唐 錢珝 《授薛昭緯禦史中丞制》:“宜正衣冠,立為繩準。” 明 李東陽 《重建正學書院記》:“茲又聚徒置院,為養蒙儲俊之計,為之标的繩準以示之。”
“繩準”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作為行為準則
指對行為或事物的嚴格要求,如《管子·宙合》提到“規矩繩準”,即以工具比喻社會規範;《淮南子·齊俗訓》中則用“繩準”說明平直的标準。
形容品德高尚
在成語用法中,“繩準”可比喻人的品德端正,言行一緻,如“正衣冠,立為繩準”(唐·錢珝語)。
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描述規則、道德标準或技術要求。例如:“數據測量需以科學方法為繩準。”
如需更深入的古籍案例,可參考《淮南子》《管子》等文獻。
繩準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繩子量度或檢驗的準确度。這個詞常用于表示某件事情的精确程度或嚴謹性。
繩準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繩,表示與繩子相關。它的筆畫數為11畫。
繩準一詞最早出現在《韓非子·說難》一篇中,引申為準則、标準。在古代,用繩子作為測量工具是常見的,繩子有一定的彈性,而且容易制作和攜帶。因此,人們使用繩子測量物體的長度、高度等,從而衍生出了繩準一詞。
繩準的繁體字為繩準。
繩準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繩準”。古代人們用繩子作為測量工具,因此将繩子和準确度聯繫在一起。
1. 他對工作要求非常嚴格,不論是細節還是整體,都要追求繩準。
2. 這家公司的産品質量經過嚴密測試,繩準達到了國家标準。
3. 在實驗過程中,需要保持繩準,避免出現任何誤差。
1. 繩索:繩子的一種類型,用于拴東西或攀爬。
2. 準确:表示精确、準确無誤。
3. 準則:表示衡量判斷的标準或規範。
1. 精确:表示準确度高,沒有偏差或誤差。
2. 嚴謹:表示認真、細緻、注重細節。
3. 準繩:與繩準意思相近,表示判斷或評價事物的标準或原則。
1. 隨意:表示任意、隨便、心血來潮。
2. 不準确:表示沒有達到預期目标,有誤差或偏差。
3. 松散:表示不嚴密、不緊湊、不牢固。
【别人正在浏覽】